為了追逐人生景緻,我們遊歷各國找尋前人足跡,窩在咖啡店裡看著街外人來人往,思忖著生命該如何濃烈,我們卻漸漸遺忘,細細品嘗一本書籍的溫靜時光。彷彿為了守候這樣的時光,信鴿法國書店佇立於台北市繁忙街角巷弄中,即使初次經過想要偷偷透過玻璃窗探望書店內成堆的書籍,腳步卻不自覺走進書店中。
書店門口展示著台灣明信片,而有別於一般觀光明信片,忠實呈現台灣色彩,散發濃厚懷舊氣息。回溯至1979年,施蘭芳(Françoise Zylberberg)女士從法國隻身前來台灣到臺大授課,深受台灣風土民情吸引,與藝術家攝影師合作台灣明信片,創辦信鴿郵卡,希望讓全世界都能看到台灣風景,接著也開始代理法國羅浮宮精品及複製畫,在北美館共開設七年的藝術書店。1999年為了讓學生以及喜好法國文化的朋友可以持續閱讀各領域的法文書籍,決定開設獨立書店-信鴿法國書店。

身為台灣唯一法文獨立綜合書店,店裡除了必備的法語教材與法國文學書籍,還有各類法國食譜、手工藝十字繡專書、學術期刊、藝文雜誌,立體書與繪本更是兼俱藝術收藏價值廣受歡迎,特別的是,也有翻成法語的台灣文學與中國文學,例如王文興的《家變》與曹雪芹的《紅樓夢》。即使距離法國遙遠,信鴿法國書店也零時差鎖定法國出版最新資訊,經常做專題介紹而不忽略小眾市場。
早期台灣與美國經貿往來比較多,後期才逐漸開啟歐洲市場,間接影響文化藝術教育等方面的交流。信鴿法國書店除了每年書展協助法國出版協會(BIEF)在台北國際書展策劃法國館,也藉由結合出版叢書與藝文活動,不時舉辦講座推動多元法國文化。說到與台灣的交流,曾為法國漫畫家Golo出版《製造台灣/ Made in Taiwan》,以法國人的角度繪製記錄在台灣旅遊時所見所聞。在今年信鴿法國書店成立14週年,受到法國文化部國家圖書中心肯定為指標性的法文書店。


信鴿法國書店談論到法國書籍,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體貼不同年齡層的讀者,針對不同類型的閱讀習慣,進一步調整書籍結構,即使是簡潔的單色封面設計,也呈現出屬於該書籍的獨特質感。對法國人而言,書籍不僅是一項商品,而是應該受到保護的文化資產,所以法國的出版出版產業受到嚴格政策規範,禁止低價折扣促銷,獨立書店給予支持補助,達到全面性平衡。面對電子出版的衝擊,法國也擬定更完整的法案保護紙本出版品,電子書售價要與紙本書價的價格相當。

沿著塞納河畔總是可見的綠色書報攤,是法國政府統一規畫的設計,讓市景不凌亂之外,當地巴黎人或是觀光客隨意在岸邊挑選喜歡的書籍,「閱讀」融入巴黎獨特景色中成為不可分的一部份。反觀台灣的閱讀習慣,傳統書報攤被便利商店取代,書店面臨網路書店與電子書的興起而衰退,當書店無法以銷售書籍為主時,書店的角色與功能也隨時代轉換變化。透過專業的書店店員,協助讀者選擇書籍,書店營造更舒適的閱讀環境,再搭配出版書籍的講座與讀者直接對談討論。當你買一本書而不是電子書時,你能真正擁有一位作者與出版社之間深藏不露的心意。

關於信鴿法國書店:創立於1999年,書店內以暗色鋼鐵和玻璃為元素, 融入原木書櫃,從巴黎延伸到台北的小角落,一個讓您以建築、電影、音樂、流行服飾、文學、攝影等藝術圖書、 童書、漫畫、食譜、園藝、人文科學、還有法語香頌CD、DVD 與法國文化座談活動感受喜 愛法國及歐洲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