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狗會嫉妒?或許更多的是人類與主人們,誇大了寵物的心理複雜性|cacao 可口雜誌

從小孩到成年人都能從自己的經歷中找到犯妒忌的例子。認定非人類動物具有心理狀態的邏輯是複雜的,我們不能使用演繹推理,因為沒有任何普適規則能夠告訴我們,當一種動物做出一個特定的行為時是在妒忌。概率論也沒有用,因為我們不知道動物在妒忌時做出某個行為的可能性,而這是計算動物妒忌的概率所必需的。取而代之地,我們可以使用哲學家稱之為「最佳解釋推理」(inference to the best explanation)的推理形式,如果「貓和狗會妒忌」這個假設,能夠為所有可獲得的證據提供最好的解釋,我們就可以合理地推斷出它。

在決定貓和狗是否會妒忌之前,我們應該對妒忌是什麼有一些概念。妒忌沒有標準的定義,但心理學研究表明,任何定義都應該由所涉概念的三個方面來取代:標準實例,典型特徵,以及解釋。

證明貓和狗會妒忌的第一條也是最弱的一條證據是,牠們的主人大多認為牠們會妒忌。一項研究發現,81%的狗主人和66%的貓主人表示他們的寵物會妒忌,如果我們假設寵物真的會妒忌,就能夠解釋這一點。另一種假設是,對自家寵物情意滿滿的主人們,誇大了寵物的心理複雜性,例如,74%的人報告稱他們的狗有時會感到內疚,但是謹慎的實驗表明,對於看似內疚的行為(比如一隻狗把爪子按到自己頭上),更好的解釋是出於害怕懲罰的順從。無論狗狗真的做錯與否,它們的行為都是一樣的。許多有宗教信仰的寵物主人認為他們的狗和貓都有靈魂,但是沒有任何證據能證明這一點。

狗的行為也有可能是出於妒忌以外的心理狀態,比如對新來的狗確立支配地位的慾望,或者是因假狗挑戰了自己的地盤性而產生的憎惡。2018年,匈牙利動物行為學家尤迪特.阿布代(Judit Abdai)和他的同事們修改了實驗,以減少其他解釋的可能。主人表現出喜愛的對手狗狗目標是真狗而非假狗,這排除了狗的攻擊性,僅僅源於陌生物體的假設。為了避免狗狗被激起領地意識,實驗在一個陌生的地點而非狗狗家中進行。實驗還比較了狗狗在面對熟悉,和不熟悉的對手狗狗時的行為,排除了與等級的關聯,以此來控制與支配地位相關的因素。其他的實驗安排則確保了狗狗的反應,基本不可能是出於保護心理、玩心或是厭煩心理。

實驗者得出結論稱,狗在此前被稱為「妒忌」的行為,與兩歲以下兒童的行為類似。儘管如此,研究人員拒絕給出實驗中狗狗們實際上是在經歷妒忌情緒的結論,他們傾向於更謹慎的結論,即狗狗們表現出了妒忌的行為。讓狗狗產生妒忌的心理和神經機制是什麼呢?科學家們尋找的不僅僅是能用某個假設來解釋的證據:他們還試圖用潛在的機制來解釋這個假設。

查爾斯.達爾文不僅提供了物種演化的證據,還提供了一個由變異、遺傳和自然選擇導致的演化潛在機制。隨後,遺傳學理論提供了變異和遺傳的機制,分子生物學的DNA機制則進一步深化了遺傳學。同樣,如果我們能夠從心理和神經機制的角度解釋狗為什麼會妒忌,那麼「狗會妒忌」的假設就能進一步深化。與此事相關的心理機制是依戀和對失去的恐懼。有充分的證據表明,寵物會對主人產生情感上的依戀,當主人離開牠們時,牠們會表現出痛苦,而當主人去世時,牠們偶爾會做出悲痛行為。寵物對主人的依戀,解釋了為什麼牠們會因主人對其他動物的關注而感到威脅。寵物的主人們報告說,他們在貓和狗身上觀察到的妒忌程度,隨著這些貓和狗對主人的喜愛程度而變化。

人們越來越多地用潛在的神經機制來理解心理機制。要在人類和其他動物的大腦中,尋找一個掌控妒忌的中心是愚蠢的想法,因為情感和其他種類的認知涉及許多個大腦區域之間的相互作用。儘管如此,諸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之類的腦部掃描技術,正被用於識別大腦中互相作用以產生如情緒等精神狀態的區域。

最近,實驗者已經訓練狗狗在功能磁共振成像機器中乖乖不動,這種機器可以識別出大腦在完成要求任務時活躍的區域。2018年,佛羅里達新學院的心理學家彼得.庫克(Peter Cook)及其同事進行了一項研究,描述了一項他們認為能為狗會妒忌提供證據的腦成像實驗。他們讓狗狗看著自己的看護人給假狗獎勵食物,掃描它們的大腦,並預測這些狗的杏仁核的激活程度會比(看到)看護人僅僅把食物放在桶裡時更高。他們還預測,之前被判斷為更具攻擊性的狗的杏仁核活躍程度,會比那些脾氣不那麼具有攻擊性的狗更高,這兩個預測都得到了證實。

就其本身而言,狗的反應可能僅僅出於惱怒、敵意或不公,而不是妒忌。杏仁核的激活並不能確保這種情緒是妒忌,因為杏仁核也與其他情緒有關,比如焦慮、憤怒、恐懼,甚至是一些積極的情緒。

然而,這個實驗確實與狗是否會妒忌有關,因為它指向了可以解釋狗如何產生妒忌的神經機制。當一隻狗看到它的主人對另一隻狗展示慷慨時,它對這一情境的反應是激活大腦中與負面情緒和攻擊性相關部分的神經元。杏仁核的激活會導致攻擊性行為,例如咆哮和咬人。我們還需要對人類和寵物更深入的研究,以提供更多關於妒忌的神經機制的細節,但庫克的研究給眾人開了個頭。

對於狗是否會妒忌,仍然存在合理懷疑。在日常生活和科學實驗中所觀察到的牠們的行為,可能並不是因為它們將對手視為對主寵關係的威脅,也不是源於如恐懼、憤怒和悲傷等足以疊加成妒忌的情緒組合。然而,從行為學實驗、大腦成像和主人的觀察中,獲得的大量證據優勢支持以下結論:狗確實會妒忌。這一假設為所有這些類型的證據提供了一個更具有連貫性的解釋,而其他看似更簡單但避免歸因於妒忌的解釋則不那麼具有連貫性。

但是有關狗會否妒忌的結論,與動物認知之複雜性和令人煩惱的意識問題有關。如果認為人類以外的動物也會感到妒忌,反對派會質疑稱,它們沒有足以產生妒忌心的認知複雜性。對於成年人來說,產生妒忌需要這樣的判斷:我和我所愛之人的關係,受到了某對手對被愛者興趣的威脅。貓和狗甚至沒有自我意識,這從它們無法識別出鏡中的自己就可以看出來。所以他們甚至沒有充分的「我」的概念,更不用說對一種包含三個人的關係的認知:愛人者、被愛者和對手。

嬰兒研究表明,18個月大的孩子可以開始認出鏡子中的自己,但早在此之前,妒忌就已經產生了。妒忌並不需要擁有完整的自我意識,只需要對「身處某種情感關係中」和「與他人不同」這兩件事有一點點意識即可。像嬰兒一樣,貓和狗也能擁有這種等級的意識,牠們使用、觸摸自己身體的方式就說明了這一點,比如貓會舔舐自己以清潔自身。寵物可能無法用語言描述它們與主人的關係,但許多行為表明雙方之間的確存在著情感紐帶。當這種紐帶遭到挑戰,比如當寵物感知到主人對另一隻寵物的興趣時,便足以激發一種至少是近似於人類妒忌的情緒。

上述實驗只討論了狗是否會妒忌的問題,對於貓是否也會妒忌則未加研究。狗的體型比貓大,與之一致的是,狗的大腦神經元數量也是貓的兩倍左右。但是,貓的大腦結構與狗和其他哺乳動物的大腦結構是一樣的,所以單從大腦結構看,我們不該認為牠們在情緒方面會有任何差異。另一方面,在大約20,000年的進化過程中,狗與人類建立了情感關係,牠們獲得了貓所沒有的認知和情感能力。狗通常比貓更關心和依戀牠們的主人,因此牠們可能會更容易妒忌。



▌整理報導:Bohe H.|參考資料:Judit Abdai、Peter Cook|圖片來源:GIP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