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不願多看的頹敗、破損卻是他最愛的微型生活—Joshua Smith|cacao 可口雜誌

澳洲藝術家約書亞·史密斯(Joshua Smith)的父母,為他買了一個放大鏡,因為他們擔心他會失明。他們的恐懼是有道理的。隨著時代發展,我們所在的城市空間以及社會風貌不斷變遷,如果要想抓住當下的生活和周邊,攝影或許是最便利、簡單的手法,然而約書亞·史密斯卻選擇製作微型模型,用這種工序如此繁複的方式來記錄時間。他並不是第一個以此為媒介的藝術家,但卻因其獨特的的創作觀點、細膩的作工而受到矚目。

Image result for joshua smith artist
photo by Beinart Gallery

專研太空探險和人類未來文明的作家法蘭克.懷特(Frank White)在1987年首先提出一個叫總觀效應(Overview Effect)的現象:當太空人在太空看著地球,高度視角改變了人們對世界原有的認知;而當我們觀看微型世界,細微的景像在讓我們覺得自身高大的同時,卻也反思著在其他巨大物體面前,我們也是如此微小。微型世界之所以讓人著迷,或許在於自由比例的縮放,轉換了人們看待世界的視角,讓觀者得以跳脫真實的環境;彷彿跌入兔子洞一般,挖掘出一個奇妙的小人國世界。

約書亞·史密斯他專注於體現城市環境中被忽略的角落;污垢、破損、塗鴉、被隨意丟棄的垃圾,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不會、也不願多看一眼的真實細節。「我很努地創作出自己眼中的『真實』。在現場盡可能拍攝下許多照片,模仿每個紋理、石屑與污水攤,我希望讓觀眾產生一種混淆的視覺感官」。他運用他再熟悉不過的材料,紙板,以及一些生活廢料,例如牛奶盒、塑料袋等等,創作出極為逼真的微型世界。

他的作品中不乏出現許多關於東方城市意象的精細描繪。原來是因為他痴迷於香港電影,尤其喜歡古惑仔系列。「我喜歡中國城唐人街的建築,它們總是有點骯葬油膩,或是呈現各種待翻修的狀態。即便堆滿污垢層積,這些建築依舊充滿了歷史與當地性格」,這些正是吸引他的地方。除了他出生地的澳洲當地的老建築,他也製作了一系列以紐約中國城、香港為藍圖的作品。他從Google地圖上遊覽香港,並請香港網友們協助,提供當地廣告與報紙的照片,並花費大量時間研究香港建築內部與構造。

photos by Andrew Beveridge/ASBcreative.com
photos by Andrew Beveridge/ASBcreative.com

脫離一般建築模型的乾淨和規整,專注老舊與破敗,留住香港的舊日時光,反應潮濕的港島在建築上體現的時間痕跡。小小的模型流露著念舊,彷彿能嗅到人情味,市井味,人潮聲,或空蕩蕩的寂寥感。觀者被引進一個特定空間,一探他人的生活,想像那裡正發生的一切。我們雖無法阻止世界的改變,卻能藉由藝術留下屬於一個時代、一個地域的剪影。畢竟每個當下都將成為逝去的歷史;而關注城市新舊浮動的約書亞·史密斯,則將人們的目光重新導向,回望到城市社會變遷的議題上。

可口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