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其實是很被動的,它是一個充滿等待、被挑選的職業。」
在新片《惡之畫》飾演隨機殺人犯的演員黃河,該角色的繪畫才能源自其邪惡本性。在日常生活中,黃河也會藉繪畫緩解職業疲勞,「我私下完全不談工作上的任何事情。」黃河說:「當我感到倦怠時,就不接觸任何跟表演有關的東西了。不看電影、不看影集,就是待在家裡畫圖健身,為自己充電。時間到了自然會有演戲的衝動。」
「我是個非常不專注的人,習慣一心多用。可能一張畫畫到一半就去寫文章,寫個段落就回頭看劇本,不會從早到晚都做同一件事。至少在我而言,抽空做其他事情的途中,可能會沒來由地得到靈感與啟發,對早前中斷的作業很有幫助。」
採訪的時候,我們問了黃河有沒有任何觀影關鍵字,想分享給對《惡之畫》感興趣的讀者知道?——「你的世界是經由你的觀點形成的。」黃河進一步解釋,他無法定義自己在電影中飾演的角色究竟是好人還是壞人,那畢竟只能是熟知故事來龍去脈的人給出的觀點,與觀眾接收到的絕對不同。
且別將立場搖擺視作優柔寡斷,實際上,它涉及到演員對表演美學的思考以及認知。
職業欄填寫:演員
經常有人問我,什麼是演員特質,或認為自己身上具備什麼樣的特質而被稱作演員。但答案可能不符期待,因為「演員特質」與美感一樣,是個抽象的名詞。比如有人稱讚你的美感,指的是對形狀的美感?還是對顏色、線條的美感?就像不同的導演挑演員,各有各的側重的點。
如果你能精準地把握角色在某個時間點、某個情境下該有的情緒、反應——當然,精準與否很主觀,但只要詮釋符合觀眾的想像、導演的預期,我想那就是演員應有的特質;不過,以個人經歷而言,它不是成為演員先決的條件。
我是過分幸運了。第一次試鏡是在14歲,15歲開始拍片,18歲時得到電視金鐘獎最佳男主角獎的獎項肯定。14、15歲不過是國中生的年紀,對未來的想像其實很有限,沒想到這條路一走就是十五年。
你可以想像,一個國中生,又不是科班出身,怎麼可能對表演有概念?但我運氣好,遇到了易智言導演,易導的風格講究自然寫實,以演員及角色為主,他不太指導演員,而是觀察演員的作法後,再思考怎麼拍攝能在銀幕上達到最好的效果。對當時的我而言,那是最舒服的方式,但也對表演這件事產生了偏差的想像,覺得演戲嘛,隨興放鬆就好,不需要有太多限制——直到後來演偶像劇,才發現跟演電影完全不一樣,當時完全不知道該怎麼做。

「我不知道怎麼樣當偶像,我只知道我是個演員」
偶像劇是這麼一回事,由於高度商業化,因此在操作上十分嚴格,想當個偶像,你更要無時不刻注意自己的形象是不是夠整齊、夠乾淨、夠完美。這些要求與我對演戲,就是樸實不造作的認知截然不同,那個當下終於明白過來,原來所謂的演員,無論是商業或寫實的內容,都要設法去契合,單純演角色背台詞還不夠,還得配合不同類型的導演、風格、主題,並且有能力控制表演的方向,達成要求,那才夠格叫專業的演員。
當然,我還是有自己偏好的內容,比方說,在執行上允許例外創作的類型片或劇情片。一直以來選劇本的依據都是故事,看它吸不吸引我,通常故事寫得好,人物肯定不會差;換句話說,能不能憑藉某個角色得獎反而是次要的事。如果有人以增加得獎優勢為前提,建議演些特定類型的故事或角色,對我而言那邏輯是古怪的,好的演員、好的故事才是根本,其他例如評審可能的偏好與傾向,都只是胡亂猜測,憑空想像。


對於有心想成為演員,尋求建議的人,我必須老實說,在我這裡很難找到一個恰當的觀點和他們分享。正如前面提過,自己是幸運的過分,換做其他人從臨時演員起跑,遭遇到的困難、挫敗肯定更加辛苦。在台灣也有不少人把演員理解為藝人、明星,覺得那是個光鮮亮麗的身分,但兩者之間其實是音樂家與歌手的差別,當某個人抱著成為明星的期待進入表演領域,所承受到的打擊會是很大的。
要是你真的想入行,首先要做的是去找表演課或工作機會,多看多聽多學,確認這項專業到底適不適合你,對它的內容是不是真心感興趣;再來就是記住幾個關鍵字:相信、放鬆、專注、想像力。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後面三個關鍵字都是為「相信」服務,因為只有相信你在表演中做的事情、相信自己正置身於劇本所提示的情境,外界的風吹草動才不會破壞你應有的狀態。
這聽起來很簡單卻很抽象,每個喜歡表演的人都該練習,並試著去享受這件事情,否則就沒有放鬆與相信可言。唯有在你享受表演時,才能坦然接受大小不同的機會,並且全程保持振奮的心情投入其中。即使成果不盡人意,也不會感到扼腕,因為你在整個過程是很開心的。

演員的自我修養
平常我在生活中看書看電影看漫畫,看任何可稱之為「美」的東西。儘管每個人對美的觀點不同,多方攝取不會是壞事,尤其是被時間與無數前人篩選過,照樣能引起當代人共感的經典。對做表演的人而言,從經典再做延伸也不容易出錯。
近期讓我特別有感觸的是繪畫以及自然,我喜歡油畫,它像是對某一場景的復刻,卻有很多作者的詮釋在裡面,並不真正寫實。油畫本質上與表演是接近的,一場好的演出是讓你看不出演員在演戲,但每句台詞、每件銀幕上發生的事都是假的,一場看似自然、沒有表演痕跡的戲,卻可能在拍攝現場重複過無數次。藝術之間的邏輯其實非常相似。


說回演戲。好的表演,就是你「變成」那個對象,而不是「演」那個對象,一旦有演的成分在,結果只會是出錯與不自然。當你變成對象時,你在角色裡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合情合理,比如詮釋一場悲傷的戲,既使情緒、反應、感受都在演員的控制之下,他依然真真實實地經歷了一切。就算是哭泣,你知道這哭泣的背後都是人為操作,但哭泣這件事卻假不了。整個過程其實是抽離的,甚至有些接近人格分裂。
我一直在提倡,演員的情緒要像從事運動的身體一樣,可以被放鬆,也可以被拉緊,精神上的痠痛是必然的,畢竟精神是所有事件的載體。所以,你不必擔心你的演員朋友會不會是個虛偽的傢伙,他流露出的感情絕對是真的,至多就是能意識到自己在生氣或傷心時的反應,並且事後可以重複情緒當下的講話速度、音量以及肢體動作。這不是開玩笑,我就是。

在「好氛圍娛樂」,跑龍套也是專業演員
「好氛圍娛樂」是我、許時豪、拍手Clappin的創辦人臺台吳芮甄,還有表演老師Sherry 彭若萱,一起執行的項目,它是個氛圍演員訓練班。一般都把氛圍演員稱作「臨演」,但臨時演員只是統稱,其中可以再細分,於影視作品擔綱的份量也各有不同。
簡單的說,氛圍演員並不是可有可無的背景,反而在劇情中佔有一席之地。他可以是逃離火災、搶案現場的民眾,或站在夜店舞池旁圍觀、推擠主角的顧客,甚至跟主要演員有所互動、簡單對白。正因為大家都待在同一個環境裡,他的反應必須與主演一致,因此存在表演與詮釋的空間。總不能主角表現的很害怕,而他卻狀況外的抓不到當下環境情緒。

氛圍演員的好壞,會直接影響該場戲給人的感受、帶動主角的情緒與狀態;但台灣的拍攝行程通常比較密集,如果現場準備都來不及了,不可能再有餘裕時間處理臨時演員的問題,這也導致觀眾會看到一場戲中,因為臨演一些奇怪的、與情境不合拍的反應而無法進入戲中。
近期國內影視生態開始改變,OTT串流影音平台逐漸盛行、影片類型也呈現多元化,對臨時演員的需求勢必會提升。因此我們幾個人決定從底子打起,改變台灣的拍片環境,讓臨時演員不是只能走路,還能與主角對戲。目前好氛圍還在初期嘗試階段,業界給的評價都滿正面的,第一期結業的學員共三十二人,希望未來兩年在實際執行上,能慢慢發揮我們期待的效果。
我自己走的路很不一樣,但很多好萊塢的一線演員,成名前都演過小配角甚至路人甲,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就是從臨時演員一步步走到攝影機前。好氛圍的目的是培養氛圍演員,但教給你的「表演」不會因為角色的主次輕重而有所分別,表演就是表演,當你真正把握到箇中道理,放在哪個位置都稱職。我也演過配角,前陣子還跑了龍套。一位折衷自如的演員,才是健康的演員。
要想台灣的影視產業達到韓國、好萊塢的層次,就得嚴格要求影片中的任何一個環節,不能主創專業,剩下隨便;只有當每個人都是專業,我們才真正做好了翱翔的準備。

「職業欄填寫__」單元,打破以往人物採訪的模式,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的品牌
Q:假如每個人都是一個品牌,你會經營什麼樣的商業模式?
黃河:在這個新媒體崛起的時代,IG帳號就像個人品牌,我還在摸索,但不會刻意生產內容。首先,我不是經常自拍的人,也不是每天都過得光鮮亮麗,所以做自己喜歡跟想要的方向就夠了。
至於好氛圍,第一階段是專業培養和打業界口碑。我們會幫學員找案子接,讓業界看到這個模式的可能性和專業程度,只有累積足夠的口碑,才能影響影視業對臨時演員的認知。第二階段,則是加入臨時演員的經紀業務,好幾年前我就有這個想法,但執行上太過困難所以作罷。等這個項目做起來了,第三階段會增加訓練的種類,除了氛圍演員,其他不同等級的特約演員也包括在其中。改變劇組現行對臨時演員的操作方式,就能形成龐大的產業鏈。
Q:小時候曾經受哪個品牌影響?有特別愛用的品牌或商品嗎?
黃河:小時候太笨、太駑鈍了,對所有事情都沒有意見。拿小時候和現在做對比,自己都會訝異中間到底發生過什麼事?根本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人!但我會同意一種看法,在導演眼中,駑鈍的我等於一張白紙,也因此有做出不一樣表演的可能。
真要說的話,有兩個比較大眾的品牌。第一個是NIKE,以前對運動員這項職業一直有憧憬,但考慮到自己的體能跟身體條件,夢想只能是夢想。儘管如此,準備學校比賽的時候,還是會產生彷彿要奔赴戰場的興奮,那種興奮和他們的廣告帶給我的感受是相同的。
近幾年NIKE的形象廣告非常直擊人心,敦促人們要加油、要採取行動,它們的訴求是無論你是誰、什麼膚色、成績是好是壞、身體健康與否四肢健全與否,只要有心、願意付出努力,都有機會獲得成功。即使我不是運動員,每次看到他們的廣告還是會有共鳴,受到鼓舞和激勵。
我小學就開始用底片相機,一直以來都很喜歡拍照。有句話對我的影響特別大,大意是攝影需要耐心等候。你可能看到一個很漂亮的景,但上面缺了某個元素,可能是人、車或是鳥類。這種情況必須要等,但也可能等不到,搞不好它就是不經過你要的位置,或它經過了你來不及按快門,但缺乏耐心便會連那麼一點可能性都失去。可以說,攝影是個被動的狀態。
那句話我一直銘記在心,遇到其他無法控制、但清楚只要補足某樣東西就能做好的狀況,就會等著看那隻鳥什麼時候飛進來。我曾經拍過《危險心靈》,我不知道自己要的好時機到底會不會到來,但因為有捕捉到好照片的可能,所以我願意繼續等,等待下一次按快門的機會。
Q:有沒有特別想合作的品牌、商品或是活動?
黃河:徠卡(Leica)。我自己現在用的是M-P、M4-P,另外也弄了暗房,會自己沖片放相,之前曾經跟徠卡的公關有過配合與合作,將來也考慮辦攝影展,目前還在累積作品的數量;但展覽的形式會是繪畫與作品的結合,而不是只有照片。
Q:最近讓你印象深刻的品牌或廣告?
黃河:NIKE的「You Can’t Stop Us」廣告,它呼籲每個人,不管身在何方,只要能發揮有如運動員一般的精神,展現面對挑戰的決心,我們便可以一起對抗病毒。那支廣告拍得太好,我不知道它從多少歷史影片剪出這些畫面,太厲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