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服標籤上沒有告訴你的事:設計師與工廠及工匠聯手,拯救疫情危機下的印度紡織與服裝產業|cacao 可口雜誌

過去一周內,印度已經出現超過270萬例Covid-19確認病例,和突破25,000例死亡個案,儘管許多人認為這個數字被大大低估。德里與孟買的大規模火葬造成空氣品質已經數度拉警報,醫療系統近乎崩潰,床位與氧氣瓶嚴重不足,許多印度人指出,在過去幾周內,已知的死亡人數比過去20年來都還來得多,生命相繼在街上、醫院或家中逝去,更加悲慘的是,那些與死者關係密切的人們甚至連說再見的機會都沒有。對於這種反人類的現象,實無法以任何言語形容。

標籤上沒有告訴你的事——沒有印度,就沒有你身上的漂亮洋裝

疫情延燒一年之後,尤其是疫苗在較為富裕的國家被積極推廣的近幾個月後,印度的情況更讓人心碎,這無疑是全球化影響以及不平等發展下的一次黯淡提醒,當西方國家正在慶祝疫情逐步緩減時,印度正面臨史無前例的浩劫。在時尚圈,這種差距尤其明顯,許多設計師品牌與印度的工匠和工廠合作,即使他們沒有明說,標籤上寫有「義大利製造」的字樣,其刺繡可能是在印度被製成,我們總認為許多奢侈品牌是徹底義大利、法國或比利時製,但事實是,如果沒有印度,它們大多數都不會存在。

從去年春天開始,印度的紡織與服裝工業被新冠疫情接連摧毀,許多品牌取消或拒絕支付訂單,使得印度、孟加拉與柬埔寨等地的數百萬工廠工人與工匠失業,即使西方國家景氣回升,品牌也不會再像過去下訂單;加以許多人正在縮減其收藏,而另一些人則是將生產工作轉移至其他地方,當前危機更是加劇了上述問題。與印度各地工匠一起工作的設計師魯帕.佩瑪拉茹(Roopa Pemmaraju)透過電子郵件向產業呼籲:「工匠們為了我們而工作,並與我們分享自己的才能與生活,我們不應該只是取消並放棄訂單。我了解到某些品牌無法給予工廠百分百的訂單,但至少可以下百分之五十,或六十的訂單,這實際上可以挽救他們的生命。」

設計師魯帕.佩瑪拉茹的作品。|photo by Roopa Pemmaraju

與工匠一起投入工作,並為他們持續發聲

設計師薩赫德娃(Sachdeva)也補充說明,考量到印度的產量,肯定沒有足夠的品牌可供支持,但可以採取不同的形式伸出援手,例如先預付工廠款項,幫助工匠預約疫苗,或是允許延遲,萬萬就是不要取消訂單。另一位出身自明尼阿波利斯市的設計師,瑪麗亞・斯坦利(Maria Stanley)在新德里的一家工廠忙於他的作品集,並於近日成了GoFundMe,好以幫忙支付團隊的醫院帳單、食物、衛生用品,斯坦利說:「我們希望可以籌措到足夠多的錢,以應付未來團隊可能會遭遇到的任何狀況與影響。現在我們也正在使用過去幾季的材料生產出我最暢銷的單品,這將使我們的工廠忙於農民和紡織廠的重組。」

瑪麗亞・斯坦利與工廠的員工建立了夥伴關係。|Photo by MICHAEL J.SPEAR

在人口稠密的新德里以外的地方,斯坦利在受疫情較小的小村莊雇用工匠,在分散式的生產系統之下,這意味著有許多人可以在家工作。過去一年突顯了印度雇用工匠和工人的重要性,因為他們是社會的砥柱,斯坦利提到,在今天的時局之下,印度的每個時尚企業家都有責任。他也希望在印度生產的品牌可以在有能力的狀況下為工匠提供工作機會,這不僅能使他們擺脫劣勢,更可以鼓勵他們在社會建立賦權的系統。

過去品牌不會透露合作的工廠與工匠,但現在的競爭精神與排他性將不再那麼重要,有設計師認為,應該要有一個開放的品牌資源目錄,讓更多人知道有較小的工廠資源可供運用。藉由公開與透明的形式,品牌可以讓客戶了解他們穿上身的服裝是由誰製造的,也能藉此推翻長期以來大眾對於典型工匠的印象—默默無名,一個匿名的人在布料上安靜的工作,沒有聲音與地位。「然而這些人就是藝術家,我們何不彰顯他們之於產業的重要性,並與他們一起慶祝他們的卓越成就。」

▌整理報導:林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