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在過去總被視為創造力稍嫌疲乏的產物,不過現今時尚設計師傾向回溯工藝並從工匠精神中開鑿出源源不絕的靈感,時尚品牌開始高談手工刺繡耗費的時間、世代相傳的技藝有多稀珍,或宣傳一只提袋的價值高昂來自於巧妙的剪裁與編織技法。除了廣為人知座落於歐洲各處的工作坊,世界上絕大多數產出奢侈品的工匠幾乎鮮為人知,長期消逝於光鮮亮麗的時尚版圖之外,加以工時超長、工資低廉的工作環境,都與他們的產出形成強烈且諷刺的對比。

長年被嚴重低估的工匠專業
Seno Tsuhah來自印度,是一名教師、農民以及原住民婦女權利活動家,他畢生投入於爭取由女性為首的工作坊的女性權益,並成立Chizami Weaves組織,主要促進農村婦女的經濟賦權,同時為傳統藝術尋找出路,邁向更大的國際市場;過去人們會在很偶爾的網路影片上看見這些婦女們的雙手,就像在變魔術一般靈巧熟練,完成各式奢侈品的重要環節,他們的知識與專業為時尚品牌創造可觀利潤,而他們處於的勞動現場往往呈現難堪的處境:常常收受短期且季節性的不穩定合約、並承受高工時、低高資的報酬,實在不是一份有多體面的工作。
「在與我們社區以外的人一起合作紡織、編織計畫時,我們得到一些很好的反饋與經驗。」Seno Tsuhah提到過去有很多人找上他們,想要與他們合作產出編織產品,但對於這些東西在哪製造卻隻字不提,Seno Tsuhah的經歷其實不算少見,只是文化挪用的議題往往很難在檯面上引起廣泛討論,時尚體系與文化挪用之間的關係非常幽微,一名在地培育起來的老練工匠具有豐沛的專業知識,但他們薪水永遠被低估,甚至沒有得到相關產業的認可。
而這樣的作法是持續讓以西方為中心的標準,持續發揮在奢侈品產業的影響力,「Made in」標籤隱喻的現象最為明顯且過時,例如標有「Made in France」就意味著無可挑剔的藝術性、標有「Made in Italy」的商品則展現精美的皮革品質,而「Made in India」就淪為質量較差、價格較低,在如此的標籤之下,買家取消了「Made in India」的訂單,轉而選擇歐洲製造的商品。

工藝與時尚相輔相生
除了上述偏狹成見,也有相關領域專家提到,西方品牌需要擺脫長期以來他們以「欣賞其他多元文化」的名義,從鮮為人知的文化中借用或是提取設計的習慣,而不重新分配他們獲得的驚人報酬,尤其在今日,世界對於殖民主義的遺產需要有著更謹慎細微的理解與處理,一位倫敦設計師Nicholas Daley與英國和日本在地工匠展開合作,「當我們與某些工廠或製造商合作時,我們會確保他們的相關資訊都能被看見,例如透過設計兩個標籤,讓人們瞭解材料來自何處,以及述說鞋子的生產過程等等。」
Roots Studio創辦人兼CEO Rebecca Hui也致力於促進原住民藝術家與時尚品牌之間互惠互利的關係,企圖扭轉創作者身分的權力關係,Roots Studio的基礎建立在三個核心價值觀上:尊重、互惠和報酬,除了最基本要做到尊重原住民工匠、創作者,也就是讓消費者認識產品的來源、製造者,進而帶動創作者身分和創作能力的認同。
另外,加拿大品牌Canada Goose近年推動Project Atigi,在2018年時他們與原住民設計師合作設計大衣系列,邀請18位女性裁縫師加入,他們各別來自加拿大的四個因紐特地區,分別為Inuvialuit、Nunatsiavut、Nunavut和Nunavik,該品牌對於每位裁縫師皆進行了深入採訪,並將最終銷售收入透過相關組織捐贈給因紐特設區。成功的品牌與工匠、職人們之間的合作是共生的。

而對於在地工匠來說,他們不僅希望品牌能夠瞭解設計背後美學,還能連帶瞭解他們獨特的飲食習慣、生活方式以及部落文化。在傳統時尚體系中,工匠過去往往是被隱沒的存在,對於獨立製造商而言,透過社群的號召力量,可以帶來全新的客戶群,迎向新世代消費者心態:他們更傾向有意識的消費。而這些專業且才華洋溢的工匠們,他們的作品,就像那些在時尚秀前排出現的名人一樣,該成為品牌最寶貴的大使之一。
▌整理報導:林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