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紐約推廣台灣茶的 Té Company:是否不夠台灣味? 但後來我想想,什麼才是台灣味?|cacao 可口

生活在紐約,今年已經滿第11年,台灣到紐約開的商店之中,手搖飲店大概屬於最大宗,從一開始只有少數幾家台灣直營的店,到這幾年,萬波、春陽茶事、一芳水果茶紛紛都在紐約各個角落遍地開花,但真正推廣台灣茶葉的商店,倒是鮮少看到,直到有一天,朋友介紹有一家茶舖的台灣滷肉飯很道地,我才注意到「Té Company」。

週五,我和先生工作都比較放鬆一點,通常會找一些平常不會去的餐館吃午餐,那天早上,我和先生說,中午我們要去一家「茶鋪」,先生歪著頭問,午餐要去喝茶?我說對啊,他對我機靈古怪的想法早已見怪不怪,中午一到,我們就坐著地鐵往西村(West Village)去,在炎熱的大太陽下,我們走著走,我說,快到了,指著不遠之處的茶壺招牌,隨後看著手上的google map,應該是已經到了,左看右看,都沒看到門口在哪裡,同時間,一位白髮的老太太也在查看,似乎也在找同樣一家店,我們站在人行道上,雖然看的到店裡面有人在喝茶聊天,我和老太太看了看彼此,有點無奈的笑了,問說,這家店的門口到底在哪裡啊?後來我們猜應該就是我們眼前看似像住家公寓大樓的一樓,我和老太太站在對講機前面,眼球找尋到底要按哪一個按鈕,好在不是那麼難找,按了按鈕,滋滋滋聲後,前門打開了,老太太、我、先生一起進入這間神奇的茶鋪。

photo ctedit:Té Company Facebook

認識「Té Company」,是從它的極簡又很浪漫的網站開始,非常有詩意的設計,每一種茶葉都有一個小故事,像「White Peony 花蓮白牡丹」,網頁上寫說他們在花蓮的一個小鎮,找到一個已經傳到第四代經營的茶農,這個茶農的家族歷史可以追朔到福建地區,一開始製作白牡丹大部分是給他們自己喝,最吸引他們的地方是白牡丹精粹的花香,帶有它自身懷舊的記憶,每一片茶葉都是手工採摘、烘乾。在花蓮白牡丹的頁面上,也指導客戶要用什麼溫度的水泡、推薦泡多久喝是最好的。而店名「Té」是茶的台語發音,藉由店鋪名,可以看得出這家店的經營者,似乎想低調但又真實有力的推廣台灣茶葉。

慕名這家茶鋪好一陣子了,一直想去,而每一次我要去的時候,都剛好沒有碰到它開門的時間,所以等了好幾個月,才決定要試試看。和老太太進去後,店裡的典雅舒適感,很快就覆蓋我們的感官,老太太在前面和店員聊天時,另一位店員看到我們在等,就上前招呼我們,示意我們看到的位子都可以坐下。這間茶店是一個細長的空間,裡面位子不多,最多就四到五桌、兩人或四人的座位;而位子的另一邊,牆上有一罐一罐的茶罐,在櫃台前的左邊,有一片牆櫃,櫃上有Té Company 所製作出來各種茶品和小點心,而牆櫃的另一邊,有著各式各樣的茶壺和擺設他們自己製作的鹹甜小點。

photo ctedit:Té Company Facebook
photo ctedit:Té Company Facebook

我和先生坐定後,拿到有點像棉紙的菜單,菜單經過多人觸碰後,有點柔軟帶有折痕。在疫情之後,幾乎所有菜單都改成為 QR code,而這個菜單讓這家帶來更多人的味道。菜單上,左邊是英文,右邊是中文,英文的部分,除了台灣茶的名字,還加上用簡單的英文形容詞和美國人可以認得的味道來介紹不同種的茶類,像是「紅玉紅茶」,英文部分用 cinnamon camphor (樟樹)、cherries(櫻桃)、fruit jam(果醬)、full bodied(濃郁的)來形容,這讓不懂茶的顧客也可以藉由那些詞彙來選擇自己想要有的體驗。

因為外面悶熱的夏天,我和先生個別選擇了冷泡烏龍茶(Cold Brew Oolong)和有機洛神花汽水(Hibiscus Soda)。點完喝的,在來店之前,我在網站就沒看到滷肉飯的蹤影,但對他們的點心很有興趣,菜單上點心那個區塊沒中文,上面第一個寫著「Scallion and Pork Biscuit」,當時的我,實在無法想像鹹的Biscuit 是什麼樣子,因為印象中 Biscuit 是英國的下午茶餅乾,蔥和豬肉的餅乾到底是什麼呢?最後,我們也點了 Roasted Sweet Potato,字面上是指烤地瓜,我好好奇這家在紐約的茶鋪會有什麼樣的烤地瓜。

點完餐後,第一個先來的是兩杯飲料,冷泡烏龍茶有淡淡的爽口茶味,可能是冷泡的緣故,茶裡的苦味澀味都消失了,裝茶的杯子,是非常薄的圓形玻璃杯,作為有孩子的父母,已經許久沒看到這麼易碎又精緻的容器,我們坐在店裡,我看著、摸著那個杯子,享受這家店帶來的每一個精緻細節。先生的有機洛神花汽水也是備受讚賞,帶點微酸的洛神花和薑味汽水的融合,對於愛好嘗試各種汽水的先生,對這個組合也頗驚艷,但喝到最後,先生覺得薑的味道還是蓋過了其他味道,好在我的冷泡烏龍,仍是保有一致口感,後來先生喝完自己的,還忍不住把我的茶喝光光。

photo ctedit:Té Company Facebook
photo ctedit:Té Company Facebook

而那兩個小點心,算是正式帶我回到了台灣,所謂蔥和豬肉餅乾,很像是我們會在早餐店吃到的蟹殼黃,我是看到真實的點心時,才了解為什麼他們叫這個點心 Biscuit,因為一個圓圓厚厚的餅,裡面夾者內餡,不就很像下午茶會吃的夾心餅乾嗎? 我和先生一人一半,酥脆又扎實味道的傳統小食,才不一下子,就吃完了。另一個烤地瓜,雖然外表不起眼,其實就是很樸實的一個烤地瓜,但吃的時候,讓我想起在台灣路邊,和賣地瓜攤販買地瓜的過往,攤販通常帶著斗笠,全身包得緊緊的,我和攤販說,我要兩個地瓜後,他把手伸入一個大甕裡,拿出來後,用報紙很結實的包起來,記憶中我總是拿著兩個熱騰騰的地瓜,帶回家享受甜甜綿綿的感受。

喝完茶,吃完點心,我和先生持續坐在店裡一會兒,店裡的音樂是輕快的爵士樂,先生後面有一張看起來像是荷蘭人佔領時期的台灣地圖,我在等待茶飲和點心上桌前,跑去櫃檯前的小桌子,一探究竟它們賣的點心到底有那些,裡面有月餅、長方形的芝麻脆餅、鳳梨夾心餅乾,讓我想到台灣喝茶會配的小點心,整體來說,Té Company 給了我前所未有的茶店感受,店裡的放鬆氛圍到很多細節,都很具創意但又有很黏的台灣連結,當時我在想,一家推廣台灣茶葉的茶舖是否不夠台灣味? 但後來我想想,什麼才是台灣味?難道非得要裝飾著古早味的店才是台灣味嗎?而這幾年每次回台灣,也漸漸看到台灣飲食走向精緻化的一面,而Té Company 也只是和台灣這幾年的進步有同等的平行發展,我期待Té Company 可以讓更多非台灣背景的,欣賞、享受台灣茶點的精髓。

photo ctedit:Té Company Facebook
photo ctedit:Té Company Facebook

讀者投稿:林欣

宜蘭長大,留學美國後,目前在紐約扎根,養育雙寶的一點閒暇時,探索紐約沒人看到的故事。目前主持製作podcast:Connecting with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