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很難再找到另外一段描寫,能比擬德國作家徐四金(Patrick Suskind)詮釋氣味、情感之間的緊密聯繫:「人可以在偉大、恐懼、美之前閉上眼睛,可以拒絕傾聽旋律及謊言,卻不能逃避味道。因為味道與呼吸同在……人若要活下去便無法拒絕味道,它鮮明的決定人的癖好、藐視和厭惡的事情,決定慾、愛、恨。」
這段文字出自小說《香水》(Perfume: The Story of a Murderer),在它的改編電影於2006年上映以前,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與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皆曾有意執導,卻因難度過高而作罷。其實,早在1950年代便有人將氣味注入電影院,藉以提升故事的層次感(近年的4DX系統也是相同思維);若想增強觀影體驗,兩位導演都有便道可走——可話說回來,電影的基礎總歸是影像。
本週十部電影介紹,我們想要推薦給你的色香味俱全,是導演們以影像擬仿嗅覺經驗的嘗試,換句話說,它們絕不只「附贈氣味的電影」那樣簡單。
《濃情巧克力》(Chocolat)2000︱導演:萊思.霍斯壯
本作由茱麗葉.畢諾許(Juliette Binoche)與強尼.戴普(Johnny Depp)主演,從片名上來看,除了愛情不作他想,但電影要比單純的浪漫多得多。電影開場便是肅穆的教堂聚會,神父在祭壇上宣講神性及節制欲望,底下的人卻在塗鴉甚至行竊。這樣的反差構成了故事的張力,直到女主角偕女兒來到小鎮開了一間巧克力店,壓抑的氛圍才有所轉變。
將《濃情巧克力》的表現形容為「反權威」是過分誇張,但它確實鼓勵追求經典、真理外的願景。都說醣類能為人們帶來幸福感,而巧克力,無非是講述這樣一個故事的最佳意象。
《飲食男女》(Eat Drink Man Woman)1994︱導演:李安
《飲食男女》可能是華語電影史中,功夫菜出現次數最多的一部電影,負責烹調它們的主角卻欠了品嘗所需的感官。這項缺陷,象徵著再精緻鋪張的佳餚都是假象,圍繞在餐桌旁的家人各有各的心事,只是誰也沒說破;「一起吃飯」被賦予更豐富的層次,這項活動本意是聯絡感情,卻也給人表達異議的空間,隨著主要角色的形象逐步立體,聚餐也不再可能。
本作片名擷自《禮記》,它的下一句是「人之大欲存焉」。電影中的家庭成員,聚散也依循同樣的道理,或也提示人們,唯有不執著和樂融融表象,才能體悟到的人生況味。
《喜歡你》(This Is Not What I Expected)2017︱導演:許宏宇
《喜歡你》重彈「霸道總裁愛上古怪美少女」的老調,成果卻讓人驚喜。它的角色設定固然遵照愛情喜劇的樣板;令不搭調的兩人由疏遠到接近的,卻是廚師對顧客心境的多層次揣摩。
在電影中,美食與愛情、情慾皆存在對應關係:可以是一觸即發,如火如荼,也可以是小火慢燉,日久生情;《喜歡你》對情感聯繫的最佳描寫,是河豚中毒的兩人,先清醒過來的那個,陪著猶處在幻覺中的人一起發瘋。沒有膩人的絮語,一切點到為止,是本作的出彩之處。
《靈魂餐廳》(Soul Kitchen)2009︱導演:法提.阿金
故事中男主角所經營的餐館,與電影名稱相同;按他解釋,這是個用食物滋養靈魂的所在。那麼餐廳裡提供些什麼呢?加熱或油炸後便可以端上桌的冷凍食品。
《靈魂餐廳》從主要角色到群眾演員,都有程度不等的固執:男主角儘管經濟窘迫,說什麼也不願意放棄讓他負債累累的餐館、顧客們不曾埋怨廉價快餐的品質,卻對精心炮製的珍饈不屑一顧、恃才傲物的高級餐廳主廚為維持料理原貌,不惜與顧客刀劍相向……某種意義上,他們的固執,是對食物的鄉愁。
電影以(為了省錢搬運重物所致的)椎間盤突出為隱喻,調侃這群人碰上的困境都是自找的,故事卻在一個個巧合中導向皆大歡喜的結局;或許對導演而言,那樣自找罪受、了無意義的執著,與藝術家人格相差無幾,也因此付出同情?
《深夜食堂》(Midnight Diner)2015︱導演:松岡錠司
改編自日本漫畫家安倍夜郎的同名作品,《深夜食堂》延續原作不急不徐的調性;電影採章節分段,以不同料理引出個別人物的背景故事。從午夜十二點營業到隔日七點的食堂有固定菜單,但只要備料充足,老闆往往也不吝嗇提供客製化服務。出入食堂的顧客三教九流皆有,他們的故事也不乏生離死別,然而《深夜食堂》不依賴大喜大悲的情節來打動人,而是讓觀眾在角色的惆悵與無奈中,細品生活的清滋味。
《香水》(Perfume: The Story of a Murderer)2006︱導演:湯姆.提克威
由班.維蕭(Ben Whishaw)飾演的葛奴乙(Grenouille)是名沒有體味、嗅覺卻無比靈敏的孤兒,他的鼻子能洞察表象之下的狀態是衰朽抑或鮮活。氣味之於葛奴乙是生命力的徵象,諷刺的是,他自己卻缺乏這樣的佐證。
《香水》是殺人犯的故事,主角卻可能是影史知名連環殺手中的最大異類。他欠缺常人情感,對道德一無所知,行兇只為保存美好的事物、只為確認自身的存在——甚至不帶任何快感及美學意識。葛奴乙的惡,因其毫無迷人之處而迷人,那是天真無邪的殘忍。
《邊境奇譚》(Border)2018︱導演:阿里.阿巴西
如果你認為在嗅覺領域,葛奴乙稱得上神通廣大,那麼《邊境奇譚》的主角會更令你詫異。身為海關檢查員的她,能憑嗅覺識別旅客行李中的違禁品,甚至犯罪者的羞恥、憤怒、緊張等情緒;不過,神乎奇神的嗅覺,只是用以表彰主角與眾不同的手段。在本作中,邊境不僅是地理位置,也存在於身分及心靈;編導以犯罪和奇幻元素包裝的,仍是旁人眼中的「異類」追求認同的過程。
《少年手指虎》(Shonen Merikensack)2008︱導演:宮藤官九郎
《少年手指虎》是一部如日本綜藝節目、漫畫一般誇張的電影。女主角在唱片公司中負責發掘新人的業務,卻從來沒有建樹,直到某日碰巧看見一支龐克樂團的現場紀錄影片,自認挖到寶的她興沖沖地趕去會面,沒想到對方已經年過半百,網路上流傳的影片是二十五年前拍下的。
本片帶給你的感受,類似於你參加過的,名不見經傳樂團在小型Live House的演出,擁擠、混亂、混雜菸味、香水味以及汗味;它不見得討所有人喜歡,卻能被冠以青春之名。
《女人香》(Scent of a Woman)1992︱導演:馬丁.布萊斯特
感恩節前夕,貴族高中的學生紛紛組織出遊計畫,唯獨主人翁為了能在聖誕期間返鄉過節,四處尋找打工機會。艾爾.帕西諾(Al Pacino)在此飾演一名接受主角照料的失明老兵,儘管性情刻薄跋扈,一開口就損人,卻擁有單靠聽覺及嗅覺便可判斷陌生人身心狀態的能力,說明了他是如何的老於世故。
(暴躁的)心靈導師與懵懂青年的互動,是成長故事的典型,情節上不側重指點明路的老人智慧,而是人格與原則的薰陶。倘若你正為眼前的歧路迷惘,本作或能為你帶來些許啟發。
《末日情緣》(Perfect Sense)2011︱導演:大衛.麥肯齊
本作於上映期間並未獲得廣泛回響,放到2020年卻如同預言。電影講述一場席捲世界的無名流行病,它並不直接損害健康,而是一一剝奪人類的五感。
首先是嗅覺與味覺。受感染的人們被喚醒過往回憶,彷彿再一次的體驗傷害及失去,且再也沒有任何重溫舊夢的途徑。這時,人們還可以用其他感官來彌補失去的功能,或者用藝術手段來模擬不同的氣味;但隨著聽覺與視覺的流失,生命也將萎縮的什麼都不剩。電影正是在男女主角失去視覺的那一刻落幕。
習以為常的,往往最值得眷戀。而五感,是事物之所以能為人感知並記憶的基礎,換言之,它們也能見證世界的坍塌;《末日情緣》為我們示範了人類末日的另一種型態。
▌企劃編輯:康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