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能確保一隻鶫鳥還能歌唱,我們便得以愜意地坐在春天裡,感受萬事萬物帶來的詩意和驚喜;瑞秋卡森在1962年出版《寂靜的春天》,那是一個DDT猖獗的時代,而今她的書寫與倡議,仍留下許多未竟之業,然而藝術有可能成為人類通抵解答的一道過渡。

當我們再次談論到一個理想的春天
「我覺得這個時代幽默反而是比較重要的,人們可以在看到藝術家的作品時,先笑一笑,接著進入到更深層的思考。」伊日藝術計劃總監黃禹銘,和我們分享在2023年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中,他想再談《寂靜的春天》的原因——召喚大眾可能遺忘、擱置的環境議題,當人類不再是中心,我們就能想像一棵樹木的寂寞與希望,而黃禹銘傾向的策展姿態,不嚴肅也不好發議論,因此「沒有憤慨激情,但觀眾又能被眼前的莞爾作品所震盪。」是伊日藝術計劃期待在人們心中留下的印象。

2023年對黃禹銘來說是馬不停蹄的一年,疫情後世界各地從復舊到再創,藝術的力道體現在各個領域,尤其在參與了馬德里當代藝術博覽會、東京藝術博覽會、香港巴塞爾藝術展、韓國大邱藝術博覽會、福岡亞洲藝術博覽會之後,他更加相信藝術可以帶來改變,因此他持續讓信念落地,在這片還不夠美麗的島嶼,置入動人且浪漫的事:香氛可以結合藝術、畫廊不只有買賣交易發生,或是在台灣茶的包裝上為在地茶農寫上幾筆。
人過中年,黃禹銘從擁護資本欲望也慢慢走到了社會主義式的人文關懷,把自己最珍稀的時間,都留給了藝術和藝術家,和他們一起催生作品、流汗工作,只為了靠近逝去的桃花源一點點,或是說他為了打造心中的烏托邦而不遺餘力。因此在2023年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中,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對伊日藝術計劃來說,仍是最重要且刻不容緩的議題。
幽默絕對不會把問題搞砸
黃禹銘進一步談及,1970年代藝術圈對於環境議題的焦慮始於能源危機,當時的環境藝術呈現多跟地景藝術綁在一起,藝術創作從藝廊的框架掙脫,沙漠、海港成為不同藝術觀念展演的舞台,而當代藝術家在黃禹銘來看,「由於covid的影響,大家都有種無能為力的感覺,焦慮可能沒有變多,但無奈的感受加劇。而幽默也取代了大聲疾呼的批判,很多藝術家都很有想法,用自己的方式,以可愛,甚至光怪陸離的形式進而表達對於環境的關心。」
例如來自德國的藝術家馬蒂亞斯.加爾夫(Matthias Garff)就深獲黃禹銘青睞,加爾夫多以現成物和日常物件做為雕塑的素材,諸如手套、冰刀、老式電話,他都能巧手揉合成作品的一部分,而這樣的結合,促使人們重新思考物件的本質與用途,以及作品中隱含的趣味和再次利用的質感,都再再表達出一種令人懷念的懷舊感情。

秀異的藝術家不止馬蒂亞斯.加爾夫,伊日藝術計劃在台北藝博還收攏了日本藝術家平子雄一(Yuichi Hirako)、日本藝術家中村太一、美國藝術家邁可.麥格拉思(Michael McGrath)、法國藝術家勞.羅斯(Lou Ros)、印度尼西亞藝術家亞歷山大.塞巴斯丁(Alexander Sebastianus Hartanto)等人的精彩作品。引領革新的黃禹銘,沒有先行者的傲慢與強勢姿態,他只是美的跟隨者,「我不需要大聲疾呼,也不想對觀眾說教,我覺得環境藝術對我來說最有價值的地方是,藝術家把問題丟出來,用一種美學的方式影響你、吸引你,最後不管在何時何地,這個影響都能成為一顆種子,我們就能等來一次開花結果。」



ART TAIPEI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2023
伊日藝術計劃 主展區 Main Booth | E04
公共藝術展區 Public Art Area | Z01(展出平子雄一新作)
Public Opening|
10/20 (Fri) 14:00-19:00
10/21 (Sat) 11:00-19:00
10/22 (Sun) 11:00-19:00
10/23 (Mon) 11:00-18:00
Venue |台北世貿一館 Exhibition Hall 1 of Taipei World Trade Center (更多展覽資訊|https://yiriliving.cc/yUvkw)
▌採訪報導:林圃君|圖片提供:伊日藝術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