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情緒成為優勢:扭轉敏感的負面印象,讓它成為一份特別的禮物|cacao 可口雜誌

「不要那麼敏感」,是許多人在生活中反覆會聽到的一句話,無論是旁人出於好心提醒,還是略帶嚴肅的告誡,高敏感者往往會有著「敏感是一種待被矯正的錯誤」、「要擺脫某種特定類型的束縛,才有機會再成長」的迷思;心理學家榮格曾說:「敏感可以豐富一個人的人格特質。把過度敏感的人格視為疾病的成因,其實犯了極大的謬誤,若敏感真的等同於疾病,那全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大概都有病。」

高敏感者隨著年齡與閱歷的增長,慣於把情緒的冷靜視為自我管理是否得當的表徵:如果有情緒、有反應,就等同於缺乏自律,然而,他們可能忽略了一件重要的事實,即使表面上沒有流露任何跡象,情緒反應仍可能在內心發生,能量會持續流向某處,有時更會轉化成內疚、焦慮等情緒,然而在許多情境之下,情緒都意味著一種力量的化身,只是人們還難以辨識它真實的面貌,所以下意識畏懼、排斥。接下來,我們將進一步認識敏感的本質,並了解敏感不一定帶來重重限制,它甚至會為人們開啟全新的可能。

illustrations by Kyle Smart

善用情緒成為優勢

一旦你開始嘗試挖掘自己的情緒,會發現:「天吶,裡頭還真的應有盡有!」首先,你可能會先遇到憤怒,來自自我認定的失敗和缺點,有些則是對於這個世界的憤怒,還有對社會、意識形態和文化的憤怒,所以回到文章一開始提到的情緒力量說,你可能會覺得一派胡言。但再給自己一點時間,在最初看似無止境的憤怒之下,其實藏有一些驚喜。

比如說,對於這個世界或人群,你會帶有一種愛與聯繫的感覺,或是對於簡單且純粹的事物,例如落葉或粉紅色陽光,懷有欣賞與期待之情,在憤怒之下,深深的關懷會油然湧起;如果關閉了敏感的感官,也等於關閉了正義感,關閉了敏感度發出的諸多訊息,而那也是身為人類,得以關懷與連結彼此,使我們成為有感覺的生命體的來源。

如何從憤怒中挖掘情緒

除了急急忙忙跳上憤怒火車之外,你可以反覆引導自己,並以一種自問自答的方式詢問自己,「我可以感覺到你很生氣,埋藏在憤怒底下的東西還有些什麼呢?」當感到沮喪、急躁以及生氣時,也可以問問自己相同的問題。更推薦深入思考底下的問題:

——我是否真的感到難過、脆弱或難過?

——我是不是對自己或別人太過苛責?

——我現在壓力特別大嗎?

——我只專注在判斷,而非理解與同情嗎?

——我有睡飽嗎?我吃飯了嗎?

illustrations by Kyle Smart

讓關心這件事變酷

顛覆「不要那麼敏感」這句話吧!呼籲透過連結我們與他人的感受進而變得更加敏感,或許是我們需要的。在這個憂鬱症與自殺率往上飆升的時代,讓關心成為一種力量,成為拯救眾多寶貴生命的行為。

變得更加敏感

敏感可以作為行動的催化劑,而非關閉與保護內心所發出的訊號。如果想要採取行動改變不公正,我們就必須先允許自己感受不公平的痛苦,如果我們想要幫助他人克服痛苦,我們就得先對於痛苦保持敏感。

無論事情變得有多麼困難,我們都要試著出於愛而行動,要做到這一點,恐怕得擁抱更多敏感,而非更少。梵谷曾說,「我經常處於痛苦的深淵,但也許因為如此,我內心也充滿著平靜、純淨的和諧和悅耳的樂音。」擁抱你的敏感,讓它成為一份與眾不同的專屬禮物!

▌整理報導:林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