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服疲勞的社交挫折:當人們爭論時,說服疲勞的挫敗感會影響判斷力並損害人際關係|cacao 可口

每當聚會的餐桌上,就開始要為辯論做心理準備了。常見的情景是這樣的,與某個朋友或家人在某件事上和你意見不一,你想要說服他們認同你的觀點,你與他們分享資訊來源、給出你的論證,但是你的聽眾不為所動,當你的說服力遭遇失敗時,你會如何反應?這種爭論的整體體驗,創造了「說服疲勞」(persuasion fatigue),來描述這種獨特的挫折形式。疲勞也會讓你難以想清楚如何更好地傳達你的觀點。

正如馬克.吐溫曾經寫過的那樣:在對一切事情的看法上,我們的對手都是瘋子。誠然,別人並不總會對你的想法持開放、接受的態度。因此,結束討論可能是一種正確的做法;但是在過分激烈的辯論中,你的疲勞可能會導致你誤解形勢,誤認為你的對手太遲鈍或太愚昧,因此才看不清真相。這時候請你冷靜一下,因為有時候不是他們的問題,而是你的問題,幸運的是,研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方法來搶救這種場面、保護你的人際關係。

第一步:確定你開始感到疲勞的時刻

在過去十年的許多研究中,心理學家和神經科學家發現,給情緒體驗貼上標籤有助於人們管理自己的情緒,包括憤怒和痛苦在內。這種「情緒標註」(affective labeling)的做法非常有效,它甚至可以在人們自認為這種做法不會奏效的時候,幫助他們調節情緒。承認你感到了說服疲勞這件事,就能幫你放慢腳步、做個深呼吸,問問自己為什麼這場討論開始在原地打轉了。

這個簡短的反思過程,讓你能夠思考你疲勞的根源,也許是你的論點並非無懈可擊,也許假日的餐桌上並不是討論政治或宗教話題的合適場所。一旦你能夠進行批判性的自我反省,就可以獲得更多的洞察,從而改善交流,減少疲勞。首先,人們很容易在辯論中變得過於逞一時輸贏。一個有說服力的論點,需要先在前提和假設上達成一致,而不是直接跳到結論。

第二步:要記住價值觀和情緒感受是思考的基礎

如果你不能和他人感同身受,就很難理解他們的想法。舉例研究人員發現,不願讓孩子接種疫苗的父母,通常比不那麼猶豫的父母更在意自由的問題,他們渴望為家人做醫療決定的自由,因為傳統的疫苗資訊傳遞強調的是傷害和公平問題,它與那些實際上能說服對疫苗持猶豫態度的人們的觀點或許並不一致。

為了說動你的聽眾,你也許必須用他們的價值觀而不是你自己的價值觀來表述你的訊息。心理學家稱之為「道德重構」(moral reframing)。在有關公共政策的爭論中,用聽眾的價值觀來包裝你的資訊,已經被證明可以增加它的說服力。研究表明,「肯定對方價值觀」這一簡單的行為,哪怕你並不同意他們的價值觀,你仍然理解它們從何而來,這可能會讓他們放鬆防禦,對新論點表露出些許開放、接受的態度。人們會被與他們的個人價值觀相一致的論點所吸引,但是你需要努力才能在表述自己觀點時跳出自身的價值體系。

最後,不要認為或假定這場爭論是一場零和博弈

假使你認為,當你的對手認輸時,你才算贏是錯誤的想法,有時候,最好把爭論看作是尋找真相的共同努力。類似的辯論可以幫助你在你的觀點和其他人的觀點之間找到一個全面、平衡的觀點。遇到陷入僵局的爭論時,審視自身在其中的角色,可以讓你的論點更有說服力,而且,或許更重要的是,它可以緩解你社會關係中的緊張。研究中,28%的參與者把「說服疲勞」列為與某人絕交的理由,儘管其中許多分歧無疑是難以調和的,但另一些分歧本可以通過多一點自我反省來避免。

將令人厭煩的爭論,歸咎於他人的傾向會帶來真切的後果。在精疲力竭之時,可能會忽略一件事:我們的挫敗感來自於對與人聯繫的深切渴望。認識到說服疲勞這種現象,認識到我們如何導致了這種疲勞,也許可以幫助我們穿越爭議不斷的社交領域。

▌整理報導:Bohe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