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後設計師的未來金屬宇宙:不管世代如何變化,能夠永存的物質就是金屬|cacao 可口

「『金屬』之於我其實就是一個永恆的象徵及角色,不管世代如何變化,能夠永留存的物質就是金屬,有韌性卻剛硬,在結構上的理性交錯,以及與人體的柔軟暖色所形成的矛盾感,可能都是令我著迷與執著的原因。」

台北時裝週落幕一個月後,我們仍然被「zeit 時汰」創造的品牌宇宙所撼動,看似冷冽的金屬原來也有著熱切的表情,吊掛唇環、垂墜耳環、造型皮帶等表現形式,讓金屬的內涵更加深不見底。時代美感從來就難以定義,而「zeit 時汰」的存在,讓人們得以在喧嚷不已、高速汰換的環境之中,找到一劑鬆弛感官的審美靈藥。

可口邀請到「zeit 時汰」設計師 Ana Wang,和我們分享創立品牌的挑戰與喜悅、在異地求學的文化震撼以及台北時裝周如何像夢一樣,敲擊著,又滋養著他年輕而易感的創作。

攝影|Josh 許書維團隊

以下採訪摘錄 Cacao mag簡稱C,Ana Wang簡稱A


C:首先想請Ana分享自己的學經歷,以及為何會踏上自創品牌一途?

A:國小三年級時,在補習班認識了念實踐服裝設計系的打工姐姐,得知世界上有服裝設計師這個職業的當下就立志了。好像是唯一讓我特別有興趣,提地起勁去努力的目標。十年後如願進了實踐,視野放大了很多,發現世界上太多有才華的人了,其實畢業後最不想做的事之一就是創立品牌,因為覺得世界絕對不缺我這個人的作品,光是現有的品牌就已經夠讓人眼花撩亂。

然而在做畢展的過程中,慢慢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喜歡實驗、喜歡銀色金屬、五金配件,喜歡創造出有未來感的東西,而畢業後剛好有段等待的空窗期,就保持大學的習慣去逛材料店、五金行,把挖到的寶和一些零件互相組裝,漸漸做出了一些喜歡的東西,覺得它們很珍貴,值得記錄它們被創造出的時間,值得被人類欣賞,所以想要創造出一個屬於它們的世界。所以說,如果創立品牌能夠記錄它們,又能讓喜歡它們、懂的欣賞他們的人擁有,why not? 加上當時的我實在也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失去,於是就創了zeit。

品牌名稱也是來自畢展,當時指導老師給我的一個字Zeitguest(時代思潮),zeit是德文「時間」的意思,而guest則有靈魂、精神的意思。因為當時一直很想紀錄「當下」的自己,所以畢展系列的名稱就命名為「me but 20180925 03:22:18」,意思是「我」,而20180925則是那天那個當下的我,也就是我想到這個題目的時間。

攝影|范 Fan Kar-Long

人們每一秒都在變,會隨著周遭環境或經歷而改變想法或審美,所以想要嘗試去凍結、紀錄每個當下,像拍照一樣,我也覺得每個人的作品、美感、想法等都會受到你所在的那個年代、你平常所累積的美感、從小到大所接觸的一切所影響,你的作品會如金屬反光或是照片那樣反映出你當下的美感和想法。或許下一秒做出來的東西就會完全不一樣,而你的選擇也是。所以品牌當初也寫下了zeit but 2020,就是相信每個zeit產物的誕生,皆承載了那個時代的美感及靈魂,並如同⾦屬的反射般,讓人能藉由細節去展現出個體的獨特性,後來縮減為zeit讓大家比較方便記憶。

C:成立zeit遇到什麼困難與挑戰?

A:一個人要學會包辦全部的事情,從設計製作到呈現,以及品牌視覺、公關管理,物流金流客服等,都要學會自己找到方法解決,不過也好險生在一個資訊與科技發達的年代,才有辦法自己去適應這些,也讓自己快速成長了許多。

不過對我來說最難的,應該還是在商業與創作中找到平衡,我常常創造出無法大量生產或複製的作品,比較偏藝術作品性質的作品,但我也期許它的限量性,能讓懂得欣賞他的人更加珍惜,因為我認為一樣作品的稀缺性以及不可再造性的確更能成就他的價值。然而這樣的生產方式與商業品牌的經營概念其實是背道而馳的,甚至在某些時期,品牌的造型商借比真正購買的人還要多,但我認為zeit的品牌魅力正是來自於它的獨特性,所以我也還在繼續摸索,如何將自己的創作思維與商業市場之間作出平衡。

攝影|Josh 許書維團隊

C:材質、首飾之於你的意義?以及想藉由品牌傳達什麼訊息?

A:這也是我一直持續不斷在思考的問題,飾品之於人類究竟只是「裝飾」還是「傳達」?飾品可以用來傳達自己的選擇、自己的品味或自己信仰,比起服裝,配件擁有更多的機動性及不受限性,不管是材質或是與人體的穿戴方式都有很大的自由性,所以更想在這方面的創作上去更多的挖掘深究。而且在快時尚的年代裡,金屬被汰換的頻率,應該比織品再慢一些些,這讓我更想去創造出能夠跨越時代、主流或是世俗眼光枷鎖的作品。

zeit擁有極高獨特性的作品,不需為了功能或是理由而存在,而是純粹的美感表達,且能夠如金屬般永流傳,呼應回品牌核心的概念,希望我的作品能夠如同⾦屬般,反射出你的美感你的想法,由你的「選擇」反射出你內心所想,你的選擇將成就你的品味,希望這樣能夠讓人們更加珍惜由自己所「選擇」的東西,好好對待每一個「物件」,它們被創造出來並非毫無意義,而是經過深深理解後,被人們珍惜與擁有。

C:目前人在國外求學的你,收受到最大的文化震撼是?以及之於你的創作和事業,又有著什麼影響?

A:最大的震撼應該就是來到這裡快一年,每天出門都還是像拆驚喜包一樣期待路上的景色,在巴黎的每日生活是光走在路上就會不停有大量的美感畫面一直input到腦袋中,可能是圓形的雲配上教堂的尖頂,紅配藍底盤的expresso杯、花店配上杜賓犬,坐外面座位陽光下聊著天的人們等等,感覺來巴黎的遊客非常用力的展現自己的色彩,會出現很可愛的調色盤,而巴黎人則是隨時展現出輕鬆卻高質感的優越與氣勢,總是會被他們身上的單品或是搭配而驚艷。

有機會拜訪歐洲其它國家才發現,每個城市有屬於自己的風格、色彩與氛圍,目前覺得柏林的冷色調和賽博龐克感和品牌調性最接近,建築的設計整齊的程度和金屬一樣冷冽又理性,同時也覺得特別神奇,因為來歐洲前對於德國沒什麼特別的想法或喜歡,卻在陰錯陽差下用了德文作為品牌名稱,直到來到柏林才覺得好像一切都有了連結、有了答案。在柏林短短幾天的旅遊裡,感受到他們對於外來藝術家、設計師非常歡迎,路上充滿了獨立書店、獨立設計師選品店,也遇到一些人和我推薦或許北歐會有更多人喜歡我的作品,之後若有機會可能會多往些不同城市看看,並尋找一些志同道合的品牌或選品店討論寄賣或合作。

攝影|Josh 許書維團隊

C:有沒有被什麼品牌或人所影響?

A:在大學時期受到Martin Margiela的影響很多,除了他的作品之外,更多的是,他不斷打破規則的性格,很多人會跟我說覺得我的作品太大、不太日常、戴起來不合常理,但如果我真的考慮了這些,那麼我的作品可能就失去它本來的獨特性了,我覺得沒有限制才是藝術或設計讓我最嚮往的地方,也是最自由的準則。

C:身為95後,你覺得這個時代之於你的意義是?

A:身為95後,我覺得自己很幸運能在出生在這個世代,很多以前不可能的事情都慢慢變成現實,加上時尚的流行循環,帶有未來感氛圍的東西正在逐漸成為主流,也讓更多的人看見zeit,資訊流通快速,所以每天我都在收集不同的新知,也能為作品帶來很多靈感。

攝影|Josh 許書維團隊

C:也和我們聊聊台北時裝週吧,感覺如何?

A:其實直到現在還覺得像一場夢,這兩三個月與夥伴們隔著時差,每天線上開會,直到秀前四天在柏林訂了機票就直接飛回台灣,我一直是個很猶豫的人,但當下卻有一種很確定的感覺,就是不管結果如何,我都要與一起努力的團隊站在一起。我下飛機的晚上是第一次彩排,而後是與團隊沒日沒夜地修改討論,真的是到秀當天早上還沒緩過來,太忙到忘了想像,直到看到了彩排,才覺得這一切來之不易。這是我們第一次以線下的方式與大家見面,非常期待也很忐忑,而觀眾的熱烈反應和後續的媒體效應也讓我們又驚又喜,完全沒有預期大家會這麼喜歡我們這次的作品與呈現,感到非常非常的榮幸,也認識了許多國外的買家和喜歡我們風格的人,又找到了可以繼續努力下去的動力了。

▌企劃編輯:林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