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欄填寫__|賴映儒:迂迴前行,才發現撫慰人心的美,可以很安靜 |cacao 可口雜誌

白日的街區,幾乎聽不到車聲;賴映儒(Amber YJ Lai )的個人工作室,隱身於綠意巷弄的一棟舊式公寓。窗邊的蔓綠絨妝點了以木質與灰色為主調的空間;層櫃上,她精心挑揀來的道具,銅質燭台、木碗和陶製器皿等,一件一件地排列、安放。她的工作室和攝影作品,與她的人一般氣質內斂、沉穩。她說,儘管過程迂迴,對於美的執著與渴望,最終還是驅使她走向了鍾愛的攝影。訪談,在她近期最愛的落日飛車《我是一隻魚》的樂聲中開始。

職業欄填寫:風格攝影師

我從未將攝影侷限於特定類型的題材,只是目前委託我的案子,是以商品與食物居多。從以前就喜歡四處旅行,走訪各地的咖啡廳,古董或舊物店,也愛蒐集各式的陳設道具,這些對商品的拍攝還滿有幫助的。我特別喜愛收藏樸質、具手作感的餐具和各式器皿;透過鏡頭,輔以這些美好的道具、美好的東西,呈現我對美的觀點。

食譜書《Plants Cookbook 全食物料理哲學》的拍攝作品|photo by Amber YJ Lai

埋藏心底的計較與理想。兜兜轉轉還是來到了這裡

走入攝影這行,其實非常曲折。我大學念的非本科系,但也因為這樣,所以我很廣泛地去學我感興趣的東西,上一些設計相關的課程,去學畫畫,去學攝影。畢業後,我曾在設計公司實習,也有去攝影棚做過兼職助理。那時有點被這種商業棚嚇到;環境高壓,也非常耗體力,算是很操勞的行業,後來就暫時打消做攝影這個念頭。

之後決定去英國念書,那時候想就做設計吧。但心裡總惦記著攝影,沒事就帶著相機去拍照;後來的作品也大多是攝影結合平面設計。畢業後回臺灣,先是做了幾份設計相關的工作;廣告、設計公司,也待過出版社。成立工作室前的最後一份工作,是在一間商品設計公司;那段期間除了設計外,主管也常讓我幫忙拍照。那時公司發案給一位,可稱作食物攝影界前輩級的人物;而我也會一起去跟拍,因此與商品攝影又有了接觸。這位前輩慣於獨立作業,自己就能將光影、細節方面處理得非常好;待人也溫和,跟他說什麼都笑笑的。那時我才發現,原來商業攝影可以是這麼冷靜;不同於那種商業大棚搖旗吶喊的氛圍。就想,將攝影當作職業,是可行的一個選項。

都市叢林裡,植物領我們走回自然,療癒人心

現今的食物攝影,是一個競爭激烈的產業。我不想限制自己只拍食物,因此也接了許多商品的案子;商品的打光相較食物來說難上許多,門檻會再高一點。剛開始也有嘗試一些偏創作的攝影,是以人跟植物做發想。不過後期的案子,還是以食物與商品居多。接案至今四年多,這個棚重新整理後也已經兩年多了,剛開始的空間還滿居家感,是以前那種老公寓的樣子,只是拍照起來沒那麼方便。後來為了符合拍攝需求,決定將這裡重新設計,例如牆面、一些空間,也都仔細規劃過。

我覺得攝影,尤其是對商品來說,道具與背景佔畫面蠻大的成分;你的搭配還有陳設、色系與道具,不能太過搶戲,又要能融合在那個環境,襯托出商品。每個攝影師都有自己拍照的邏輯,我自己最在意的是畫面的和諧,道具篩選、光影的氛圍。在技術層面都成熟的情況下,道具的選擇、美感呈現,會是與其他攝影師有所區隔的地方。具樸質與手作質感的,是我個人偏好蒐集的道具類型;它們既不搶戲,又能淡淡地襯托商品。視覺風格方面,我喜歡陳設各樣的植物;因為它們能將大自然的一部份帶入畫面。有次朋友和我提到說,看我的照片很療癒。這讓我滿開心的──原來攝影也具有撫慰人心的作用。

臨時起意、不帶目的性地去做某件事,反而更容易產生靈感;尤其置身自然。攝影棚其實是在仿造大自然:打光是模仿自然光,有質感的背景底板也是在仿造木紋、石紋;仔細觀察大自然裡的排列組合,也能啟發一些構圖的想像,包含前面提到,那些花花草草的陳設,是更直接地將自然帶進畫面。延續到執行層面,實際在拍攝時,不一定會遵行那些所謂的理論;在內化了理論的邏輯後,該順應當下直覺,與那刻的感覺、氛圍。如果過度執著於三角、S型或對角線等構圖,最後拍出來的就容易讓人感到僵硬。

追尋美的過程,嘗試更多跨界的可能性

最初常接到那種需要跟客戶一起去產地,幫他們拍原料製程的案子。之前有個合作很久的廠商是做茶的,跟他們從臺北開車下去阿里山,住了三天兩夜。在那邊就是從白天工人們開始採茶,一直拍到半夜;因為製茶的過程是從早到晚,其中有非常多複雜的程序。那時從早到晚一直拍,邊拍邊聊,拍完一起吃飯、喝茶談天;他們人都很熱情,所以就也不覺得辛苦。有趣的地方是,那些茶農在我說要拍他們時,都會害羞地說不要拍啦,不好看;但你相機一拿出來,他們就立馬擺出超專業的姿勢,就會覺得他們很可愛。那時我們住的地方,其實是很簡陋的農舍;可一望出去全都是山,到最後一天要走的時候就會很捨不得。

之前接過一個英國的品牌的案子,它的產品是個小掛勾;最初沒想到這個案子會這麼硬,因為英國那邊雖然接洽的是臺灣的設計公司,可是他們的前置是非常的縝密的,他們會先畫好草圖,要找的道具全部也詳細規定得很清楚。我記得那次光是道具客戶跟我加起來,就找了至少八十幾樣,時間也很趕;要做的道具背景也都很大,光是背景的牆面總共就有十二種顏色。主要是那時沒有另外租棚,還是在工作室這邊拍;所以一直移動,找各種不同角度,把這裡運用得透徹。他們是有先來勘過景,設計也把草圖畫好;只是到道具上場的時候,還是搞了很久。那次真的滿具有挑戰,但最後成果還滿喜歡的。

若不以商業為主,會想跟不同領域的職人或藝術家合作。目前還沒有特別想挑戰哪種題材,可是我覺得跨界跟各個專長的人合作,做出來的東西可能是現在意想不到、但成果應該會很特別的。前面有提到,我對人體和舞蹈滿有興趣;以前學過街舞,也欣賞舞蹈類型的創作;有機會的話,也想與廚師合作,因為現在有些廚師或食物設計師,做了很多特別的東西,很不按規矩地做;所以我想他們也不純粹只是為了商業。而是可以呈現自己想表達的觀點。

「職業欄填寫__」單元,打破以往人物採訪的模式,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的品牌

Q:當自己就是一個品牌時,你會怎麼規劃自己的商業模式?

A:我很喜歡蒐集道具,其中也有一些是從國外帶回來的;如果有一個平台可以做線上選物店,想把一些只用過幾次的道具放在上面販售或租借,其他人通過審核後也可以在上面展示販售他們的道具,變成一個互通有無的平台。也希望未來可以跟喜歡的台灣工藝家合作,開發商品。有時候覺得尋找物件的過程,很像是在找尋自己內心所缺,直至找到才終於感覺完整。而每個人尋覓的事物都不太一樣。

Q:小時候、求學階段有被哪個品牌影響到嗎?

A:我學生時期超愛看《Travel & Living》,很憧憬Anthony Bourdain的生活。他曾到世界各地去嘗試不同的食物,我覺得特別的是,他滿注重與當地人的互動,除了拜訪他們的家,吃他們煮的菜之外,他其實對當地的文化政治背景都會做滿深入的研究,不只是稍微沾一下邊,他是很深入地去了解當地人的生活。那時看了這個節目就會很憧憬以後出國唸書,或是到處旅遊。

平時也看各種紀錄片,尤其愛看廚師或藝術家的人生;覺得那些人都很偏執也很瘋,看完之後常常心情會滿激動,也受到鼓舞,很想好好用力地做一些什麼,提醒自己不能安於現狀。

Q:是什麼品牌或商品的愛用者嗎?或最想合作?

A:我沒有品牌迷思。如果要說生活愛用品牌的話,是丹麥的品牌MENU。它出了很多酒類的器具,像醒酒器和酒杯什麼的;也出很多跟廚房料理有關的道具。那時候就滿喜歡,而且他們照片都拍超美。

我喜歡到處走跳。只要有空,我就會去不同的城市走走,探索新的咖啡店;現在疫情關係不能出國,但在臺灣,只要到某個地方旅遊,我一定會去當地的咖啡店;去國外旅遊也一樣,可能一天就會跑二三間。臺北咖啡廳我推薦一間,在古亭站附近的NUKI Coffee,是朋友開的。現在除非是假日,會到處找想找新的店;但如果是工作的話,都偏好去朋友開的店,這會讓我比較有安全感。因為朋友經過會跟你聊一下天,就覺得還蠻放鬆的,很像是另外一個家。

合作方面,我希望能跟雜誌品牌《Kinfolk》還有《Cereal magazine》合作。這兩本都是以介紹生活風格爲主的雜誌,他們對旅遊、食物、設計與藝術等等的觀點滿獨特的,傳達的風格理念比較慢活、貼近人文自然;攝影風格也很簡潔舒服,非常喜歡他們。

Q:最近讓你印象深刻的品牌或廣告?

A:東信花研所,一個日本很著名的花藝工作室。他們最近跟一個插畫家合作製作動畫,在講人跟花之間的關係。其實花還滿特別的,因為它在你生老病死的時候都會用到;不論在慶祝的場合、親人過世、不同國家、不同文化都會用到花;它是一個強化人與人之間情感的連結。那時候因為疫情的關係,看這個廣告就覺得還滿療癒的。

採訪:Kuo sinsin|實習編輯:張姿婷|攝影:藍祺聖| 校訂:康樂、張煒鈞、何冠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