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遠城市在人口流失、老齡化加劇的當下,城鎮近幾年崛起了藝術節相關的活動,許多人汲取日本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的經驗與方法論,將藝術節與地域特點及社會實踐相結合。總策展人北川富朗(Fram Kitagawa)在藝術祭時,曾說藝術家們要讚美這裡的生活,要喚起當地人們的自豪感,也要給來到此地的外來者以感動,這樣作品才能真正成為藝術,才能把自然、文明和人類之間的社群關係清楚地展現在眼前。北川本人也體驗到,外人需要長期與當地社區接觸,僅靠藝術展覽對解決地區的根本問題是無濟於事的。值得期待的是,年輕一代的觀念轉變與流向轉變正在發生,台灣的各地鄉村也正百花齊放、迎來更多新的可能。

村民才是主體,讓藝術生長於當地
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的總策展人北川富朗,在《北川富朗大地藝術祭:越後妻有三年展的10種創新思維》一書中,曾提及「土」創造了日本的文化。日本的城鎮化率達到93%,城鄉差距沒有那麼大,與此同時,日本像東京、大阪這樣的超級都市吸引了人口的聚集,尤其是大量的年輕人離開鄉村奔赴城市,鄉村陷入老齡化、少子化的空心狀態,土地失耕、傳統在遺失,鄉村被徹底邊緣化。北川在2000年創立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節,抱著留住鄉村文化的初衷,因越後妻有的成功而奠定的地域型藝術節模式,也在日後影響了很多人投身鄉村。「我們的鄉村,是一個看得見、回得去的「土」,今後的年輕人應當重新審視並選擇自己的發展空間,城市已經不是唯一選項。」
初始的念想,為了使人口過於稀少或地域能力日趨下降的地區充滿活力,藝術在許多方面都能提供很好的幫助,讓北川有了藝術節的構想。這種被稱之為特定場所的藝術,揭示的是「場所」所具有的各種可能性和魅力所在,這就為地區的振興提供了機會,也正是因為如此,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藝術節是在100多個村落中舉辦的。來自日本和國外的藝術家和建築師,開始利用該地區的當地資產創作物品、裝置和環境藝術,以該地區的藝術中心、博物館和主要設施為基礎,從風景點綴著美麗裝置的梯田,到關閉的學校和廢棄的農舍都是藝術場所。這些藝術品(一些是臨時的,一些是永久性的),成為越後妻有藝術三年展的焦點。
「並不是每個人都對這個計劃感到興奮。」事實上,北川在第一屆三年展時,計劃延後了一年,因為他必須要努力克服當地人持懷疑態度的反對意見。當時他招募了志願者組成了小蝦隊與小蛇隊(最初主要由東京地區的學生組成),他們前往越後妻有協助藝術裝置和節日活動,而這些城市孩子與這些村莊的老年人們互動非常有啟發性,他意識到農村和城市之間以及老一代和年輕一代之間互動的重要性。在他們的日常活動中,藝術家、工作人員和志願者們與當地人民建立了聯繫,這種合作成為了項目背後的動力。當2003 年第二屆取得成果時,北川喜出望外,因為他知道藝術祭必須繼續下去,才能取得任何有價值的成果。
他也從志願者總人數來看,妻有達到約3000 人次,瀨戶內達到7000 人次左右,而其中超過半數來自海外,這是因為農村人確實很忙,而且當地大多是上了年紀的爺爺奶奶,難以參與創作的全部過程。為了更好地將作品和村落介紹給參與者(遊客),藝術祭向日本全國各地及世界各國發出呼籲,歡迎大家共同參與,結果來了很多人。儘自己的能力做事,消除差異,這也更好地促進了地區間的交流。


走向未來的藝術團建
但該項目的關鍵轉折點,是 2004 年 10 月的新潟中越地震,越後妻有地區的許多社區受到地震的重創,許多藝術家、建築師、工作人員和志願者自然而然地覺得他們應該可以提供幫助。例如他們努力地將一座歷史悠久的農舍,改造成一家名為 Ubusuna House 的餐廳旅館,由當地婦女擔任工作人員。地震後被遺棄的空置建築很容易變成社區負擔,而Ubusuna House 在2006 年第三屆越後妻有藝術祭上的銷售額達到了1400 萬日元,成為其他人效仿的典範。
正如北川所說,2006 年那一屆的周圍氣氛與前兩次完全不同。因為早在2005 年秋天時,居民主動告訴當地官員,是時候要忙於籌備 2006 年的藝術祭了,這舉動也讓官員們大吃一驚,北川說道說村莊一半以上的居民——包括一些只有幾戶人家的村莊,表示他們想參與其中。他們積極提供廢棄的建築物供藝術祭使用,就連最初反對派核心的老年居民,都成為他們最大的支持者。該藝術祭已成為整個社區期待的三年一度的活動。
藝術作品就像嬰兒,藝術家養育過程費時費力非常辛苦,從場地的清理開始,經過各種溝通磨合直至作品創作完成後還需要運營管理等等。這一過程中,即使不把時間問題考慮在內,當地人也不可避免地成為各種意義上的關鍵因素,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覷。像嬰兒一樣的藝術作品,在眾人齊心協力的關懷下才得以誕生,而人們也因此相互建立起聯繫。北川指出大家以自己擅長的形式參與、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遇到問題從相互理解體諒開始,通過協商解決,他認為這才是好的社團組織,他們就是這麼做起來的。
越後妻有藝術三年展,每三年創作約150件新作品,吸引了全球藝術愛好者和旅行者的關注。2018 年第七屆越後妻有藝術祭,從7月至9月,來自日本和國外的遊客約550,000 人次聚集在十日町和津南小村莊,創下輝煌的紀錄。「這是一個探索該地區偏僻小村莊和與當地人互動的機會,同時還能體驗一些令人興奮的當代藝術,這就是最大的吸引力。」

藝術能否振興一個地區?
越後妻有藝術三年展啟發了日本甚至世界各地舉辦起類似的藝術項目,北川說事實上,以地區振興為名,日本每年就約有 2,000 場以藝術為中心的活動,然而,其中很少有持續性、長期性計畫的。北川認為將藝術發展為區域資產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他甚至對使用藝術作為一次性商品,來吸引外國遊客的一次性活動持批評態度。
「地區振興,我認為這是無法量化的。」他接著說:從另一個心理的層面來說,對於生活在那裡(鄉村)的人們,和大城市相比會覺得它發展緩慢,和高收入地區相比會覺得它還很貧窮,覺得這樣的地區並沒有振興到。而我認為,地區振興不是讓某個地方變得越來越接近「中心城市」,而是對自己、自己的父母及祖先在那裡生活至今,這件事本身抱有敬意和自豪感,這才是促進地區振興最重要的事情。
對於如此成功、聲名遠播的藝術祭,北川覺得自己並沒有使用什麼特殊的戰術,簡單說就是做了一些能夠帶來新體驗的作品和項目。他說明雖說城市有城市的魅力,但還是與人類的身體、情感以及生理需求上有很多不相適應的地方,來到像妻有這樣的鄉村後,他自己感覺自己和大自然相連接的那部分更廣泛了。他希望能給孩子們及那些根本不了解藝術的人帶去會覺得有趣的新體驗。現實中人們往往傾向於對藝術和建築只給出專業的評估,而他非常注意避免那樣做。
目前正在進行的日本大地藝術節越後妻有2022,之前因為疫情延後一年,他們也更有感人類社會所特有的人員流動、聚餐、對話等能力受到疫情的限制,越是這樣,人們對那些只有人類才擁有的慾望的追求就越是強烈,類似遠隔千里時如何交流這樣的問題也以各種形式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藝術家們比以往更多地在各方面超越國界相互依托,邀約一起創作的事情也多了起來。

▌整理報導:Bohe H.|參考資料:《北川富朗大地藝術祭:越後妻有三年展的10種創新思維》、日本通信基金會(nippon)|圖片來源: Echigo-Tsumari Art Fie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