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的自動控制,並從中獲益良多:人體能通過一系列複雜的反應將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自動控制在理想範圍內,比如胰腺細胞會分泌胰島素降低血糖含量。這些都是在我們意識不到的情況下發生的,我們也不需要特意進行任何干預。但除此之外,人類等眾多有著複雜神經系統的物種還有一種和自動控制互補的機制,那就是感受。
感受並不是大腦虛構出的獨立產物,而是身體和大腦合作,通過游離的化學分子和神經通路互動得來的。
愉快和不悅的感受分別對應積極和消極的體內穩態,這點已經得到科學證實。體內穩態良好,甚至達到理想狀態時,身體上的表現就是感覺舒適、甚至愉快。反過來,源於愛情和友情的快樂也能讓身體更快達到體內穩態,有益健康。反例也顯而易見:壓力過大引發的情緒低落,會讓下丘腦和腦垂體釋放出減弱內穩態的化學分子,損傷血管和肌肉組織等各個身體部位。有趣的是,疾病會給維持內穩態造成負擔,激活我們剛才說到的下丘腦-垂體軸,分泌導致焦慮的強啡肽分子。這些體內循環活動至關重要,表面上看,心理和大腦能夠影響身體機能,反之亦然,二者程度相當,實際上,二者只是人的一體兩面而已。
不管情感是否與體內穩態狀態相關,其變化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化學信號和相應的內臟狀態都能影響正常狀態下的心流(mentalflow),不管程度是強是弱。學習、回憶、注意力和想像力都會受到影響。我們完成任務的方式和對周圍環境的感知都會發生變化,不管程度微弱與否。我們很難忽視由情緒引發的細微心理變化,尤其是各種消極的變化。話雖如此,平靜和緩的情緒也不該被無視。

生命活動和感受之間的聯繫可以追溯到人體維持內穩態的機制: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和神經系統的協作。撥開重重迷霧,追根溯源,我們會發現早期生命就已經能完成這種協作了。神經系統負責感知生理指標的變化,與免疫系統和內分泌系統合作,及時作出反應。多虧了神經系統和免疫系統的合作,身體才會努力維持內穩態,保護我們不被感染,同時將受傷造成的不便降到最低。
此外,受傷還會引發相應的情緒反應和隨之而來的一系列動作,比如我們說的畏縮的肌肉收縮,此類反應和傷處的組織再生也會通過神經系統形成映射,作為整個受傷痊癒過程的一部分。運動性反應的映射能保證當下發生的事情不會被忽視。在進化史上,這類運動性反應遠在神經系統誕生之前就已經出現。一旦受傷,就算是簡單的生物也會有所反應,選擇是畏縮不前,逃跑,還是戰鬥。
受傷引起的人體反應:分泌殺菌和止痛的化學物質,畏縮和逃避的動作都源於身體機能和神經系統的配合,它們由來已久,有條不紊。後來在進化過程中,有神經系統的物種能對非神經事物產生映射時,這些複雜的反應才得以實現。我們口中「感覺到疼」這種心理體驗正是基於這種多維映射。
人們經常會問,我們的感受為什麼這麼豐富?時而愉悅,時而不快;時而靜如止水,時而波濤洶湧,這情有可原。在進化史上,所有能激發感受和心理體驗的生理現像出現時,一切都改變了。感受讓生命更美好,不光能延年益壽,甚至還能救人性命。感受還能將內穩態和我們的心情緊密聯繫在一起,有助於維持生命所必需的體內穩態。感受之所以能一直在進化史上佔有一席之地,很有可能是因為它賦予我們的知識極為珍貴,感受對心理活動的影響是由內而外,不可抗拒的,因為它有著非黑即白的分明屬性:要不積極,不然則消極;要不有益健康,不然則加速死亡。除此之外,感受還能牢牢抓住我們的注意力,讓我們沉浸在當下發生的事情裡。

這些感受的特質表明,心理體驗並非源於神經組織對物體或事件的簡單映射,而是來自身體現象和神經現象互相交織而成的多維映射。心理體驗不是即刻顯現,而是持續的過程,其背後是一系列微觀層面的軀體和大腦活動。毫無疑問,我們可以想像,在進化的過程中,自然完全可以繞過感受,但事實卻恰好相反。感受背後的基礎生理化學反應一出現,就已經成了延續生命所不可或缺之物。這時只要神經系統就位,思維就誕生了。
感受能讓我們開心,也能讓我們煩惱,但這並不是它們的初衷。感受是為調控生理狀態而生,它為我們提供關於基準內穩態的信息,反映生活中的社交狀態。同時,感受還能讓我們感知需要避開的風險和危機。往好處想,它能幫我們抓住機會,將我們的行為朝著改善體內穩態的方向引導,並在此過程中,幫助我們進步,讓我們對自己和他人的未來更富有責任感。
▌可口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