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的「Real Magic」,對藝術家張家翎而言是什麼?「我覺得魔法不是製造出來的,而是一直都存在,就差一個契機讓我們去發現它。這個契機可以是作品,改變你平時注視方向的作品。」她說:「看展也好,平常生活也好,我都喜歡『繞一下』,先將大眾理解的美、作者想呈現給你看的面向擺到一旁。專心看另一面,或許就有不同的發現,無論如何,那都是很神奇魔幻的時刻。」實際上,這也是張家翎於創作時所採取的姿態:避開普羅的審美、避開穩定的作法,進而欣賞那些不可控的因素所能帶來的美。
定義張家翎
定義張家翎是件很有趣的事情。你可能在A報導看到她被介紹為設計師,到了B報導,她又被冠上藝術家的頭銜。或許在某些人那裡,設計師和藝術家是重疊的身分,但張家翎給自己的定位卻不含糊。她說,自己是創作者,是個對媒材和現象特別感興趣的創作者——習慣以物質作為創作的切入點、喜歡從實質的材料、物體、結構尋找靈感及想像。
金屬、木材、石頭,這些在大眾想像中多少有些呆板的媒材,到了張家翎手中卻變得柔軟。自然,不總是與寫實連結在一起,「比起寫實,我更喜歡抽象藝術給我的想像空間,自己的創作手法也偏向這樣的形式。換句話說,我不會為了讓別人能看懂,而去創造一個具體的事物。」她說:「很多人想從作品中得到解釋,對『為什麼』特別執著,但比起讓大家立刻能明白,我真正在意的作品能不能觸及到觀眾,即使產生的反感情緒,只要有觸動都是好的。」

在被視為缺陷的技術中發現Real Magic
「我一開始便決定用金屬進行製作,在『Real Magic』主題之下,將金屬作鏡面處理。」而這樣的作法,是為了與「在意想不到的時刻進行連結的洞察力」做結合。張家翎進一步解釋,照鏡子這個行為雖然日常,但在整理儀容或照見危險以外,它也能帶來難以預料的視角,甚至多重的幻覺。
「這件作品是鏡子,也是入口,它需要在觀看過程中去『發現』。」她說:「在這裡採用的實驗手法,是一種名為發藍的工藝。那在焊接這門技術領域中其實被視為缺陷,不過我發現,那可以賦與鏡面一種很魔幻的顏色,金屬會因為不同的溫度變成金、黃、紫、藍,材料的厚薄、導熱性、火焊的面積也都會影響這樣的變化。發藍雖然沒法穩定控制,但這也是它有趣的地方,整個過程有點像作畫,只是筆和紙換成噴槍與金屬板,因為不可預期而很美。」


張家翎另外也提及在現場拍攝作品的觀察,她認為攝影團隊對模特兒服裝、站位的安排所帶來的視覺效果,都打破了她對作品呈現的想像,「我不在意別人如何解讀作品,而自由能帶來更多面向的想法和視角,這就像是『Real Magic』,因為對成果大大的加分。」
▌採訪報導:康樂|視覺統籌&服裝造型:Yii Ooi @yiiooi|平面攝影:柏諺 @poyenchenz|導演:半獸 @ed_hansoul|專案統籌: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