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底太太跟小孩回去韓國後,忽然多出了一些自己的時間,於是就利用這些時間看了一些一直都想看的電影或是影集,截至目前為止扣除掉《在車上》和《分手的決心》外,最讓我驚豔與感動的大概就是《琴之森》這部日本動畫了。
當初會想看的原因不外乎就是鋼琴這個題材,小時候因為學過一陣子的鋼琴與小提琴的關係,總是對古典樂有著濃厚的興趣,倒也不是多瞭解其中的樂理或是結構性的東西,反而是以欣賞者的角度來感受曲子要傳遞的情感與演奏者的心情。
回過頭來說說關於《琴之森》這部分成兩季總共 24 集的動畫,故事大約是在描述一位在森林附近生活的小男孩與一部在森林裡的鋼琴以及遇到的人事物還有練習和參與比賽的故事,大概就跟《Blue Giant》這部描述薩克斯風手努力成長的故事一樣,只是前者是小學生與古典樂,後者則是中學生與爵士樂。
總之,這部動畫最令我感動的是它將蕭邦國際鋼琴比賽很完整的呈現出來,不管是賽制部分亦或是需要彈奏的曲子,在這裡面都有詳細的介紹,算是一部寓教於樂的動畫典範。
那我們今天就來談談關於這個堪稱是最重要的世界鋼琴大賽之一的蕭邦國際鋼琴比賽。這個五年才舉辦一次而且只能演奏蕭邦作品的鋼琴比賽,究竟有甚麼樣的魅力讓全世界最頂尖的鋼琴演奏家們願意參賽呢?
首先我們就先來簡短地聊聊蕭邦,蕭邦是波蘭人,6歲開始學琴,7歲創作波蘭舞曲,8歲登台表演,20歲離開波蘭到了巴黎,39歲過世。留下了大量的鋼琴作品並被後世稱為「鋼琴詩人」。

好的,我們稍微知道蕭邦的生平後,接下來就是關於蕭邦國際鋼琴比賽,這個比賽是從1927年開始的,比賽地點位於波蘭首都華沙的華沙音樂廳,比賽總共分為四個階段:預賽、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第三階段和決賽。
一般來說每一階段都會有需要彈奏的曲目,每一屆可能會稍微不同,不過大致上來說第一階段都會是夜曲、詼諧曲、敘事曲和練習曲中挑選比賽曲目,而第二階段則會是敘事曲、詼諧曲、圓舞曲和波蘭舞曲中挑選比賽曲目,接下來的第三輪會是奏鳴曲和馬祖卡舞曲,而最後的決賽一定會是鋼琴協奏曲。
蕭邦國際鋼琴比賽特別之處就在於只能彈蕭邦而且每五年才舉辦一次,又加上有年齡限制的關係,於是就會有很多優秀的鋼琴家可能一生中只會參加一次而已,也因為這樣的關係,一般只要在比賽中能夠獲得名次,撇除鋼琴家的個人問題外,基本上接下來的鋼琴生涯都會是順遂的。

最初的比賽是在1927年1月舉行,那時候只有八個國家共26位參賽者參加比賽,一直到了1965年,因為華沙冬天實在太冷的關係,於是改成在10月比賽,順道紀念蕭邦逝世。另外因為是每五年舉辦一次的關係,只要到了舉辦比賽的那一年,華沙就會舉辦蕭邦音樂會及跟蕭邦有關的展覽還有學術上交流的研討會,這絕對會讓蕭邦迷大呼過癮。而在這些活動裡最重要的莫過於在10月17號蕭邦忌日當天晚上,在聖十字教堂以莫札特的《安魂曲》慰藉生者的心靈。

聊了那麼多,只是希望能夠引起各位對蕭邦有更多的興趣,如果對於比賽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蕭邦國際鋼琴比賽的 Youtube 官方頻道觀賞比賽影片,看看每位參賽者對於蕭邦不同的詮釋方式。另外如果想要更輕鬆的瞭解這個比賽的話,那更不能錯過《琴之森》這部動畫,現在在 Netflix 上面是可以觀看的。
總之,最輕鬆的方式應該是上學或是上班的途中,打開音樂串流平台搜尋蕭邦,然後點開聆聽開啟美好的一天,那或許也會是一件很棒的事。祝福各位有個美好的聆聽體驗,我們下個月見。

關於專欄作者:Country Boy
位於台北的創意單位,主要關注於音樂及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