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疑地嗅了嗅眼前難以分辨原貌的食物,小心翼翼放進嘴裡,咬下瞬間迸出一道又一道衝擊波,蔓延鼻腔、喉嚨並隨咀嚼吞嚥一點點落入胃腸,太初宇宙爆炸於我的體內轟然復刻。
肇事因子,是一叢叢的微生物。
跨領域的食物冒險
讓我們快速回溯,我為何會在這裡與微生物大眼瞪小眼。
澳洲藝術家Julian Stadon自2020年啟動《昨日之島》計畫,意圖從微生物的維度出發呈現他對在地生態環境的科學、文化與政治的調查,繼奧地利林茲多瑙河畔的呈現後轉而落腳台灣坪林,沿著北勢溪展開一場小冒險。

他浩浩蕩蕩帶著自己的發酵食品抵達(不禁驚嘆小生物們竟能安然度過漫長的飛行),與坪林當地「採集人共作室」合作精選坪林與其週邊區域在地食物。參與者得以享用共八道的tasting menu,與此同時Julian Stadon亦介紹其藝術計畫,多點刺激視覺、聽覺、嗅覺、味覺等感官。
自詡對藝術和食物都略有心得的我坐在餐桌前,渾然不覺稍等將徹底感受到自己的無知。
小心,微生物大軍來襲
清口飲品由日本甘酒走起,甜美溫順帶點發酵酸氣,隨即而來則是餅乾乘載的納豆腐乳開胃菜,刺鼻氨氣瀰漫開來。
不要緊、還嚇不了我。這僅是開場,只見Julian Stadon轉頭拿出一罐罐發酵物,邊細數這寶貝如何煉成,邊囑咐我們自助品嚐,煙燻辣椒醬、蜂蜜醃漬蒜頭、昆布漬帕瑪森乳酪、醃漬蔬菜……林林總總超過十來種,忙著連筆記時間都沒有的我傻乎乎撈取,一旁美食家友人不住提醒我小心,事實證明專家就是專家,傻子就是傻子。


來自世界各地的微生物們在口腔與杯盤活躍,我的大腦惶惶奔馳將味道與知識妥善連結卻都是徒勞。下一盤的餃子三重奏奉上,藍色的海鮮布里乾酪餃子和添加鯷魚協助發酵的韓式泡菜紅餃子略帶陌生但還算正常,但該要是最熟悉的豆豉風味卻生來毀滅世界,味覺在瞬間麻痺,才明白平日點綴的食物,群聚時竟有核武般的威力。
食物一道道擺上,蒸汽玻璃球盛滿坪林茶麵、野豬、蝦、雞、當地蔬菜等配料濃縮成生物觀察球「台灣整體生物湯」,搭配香氣四溢的高湯亦溫暖人們驚慌的胃。隨之而來的奧地利豬肉香腸佐涼拌高麗菜(Krautasalat)與奧地利松果酒(Zirbenschnaps)帶有清爽的山林滋味,坪林風味多瑙鴨與天婦羅炸魚蝦等熟悉平實的台灣滋味安定人心,而本以為會是炸彈的臭豆腐夏日卷換了擬似越南春捲的清爽,出乎意料是最容易入口的食物,然而熱愛發酵食物的Julian Stadon卻皺皺眉說他不喜歡臭豆腐。


弄出這一桌發酵炸彈的人有什麼好說嘴臭豆腐。
我當時真是害怕極了,乳酸、米麴、酵母、枯草芽孢桿或是其餘諸般念不出名字的微生物相忘於江湖,不只在各式瓶罐、杯碗瓢盆交融,甚至在我的腸胃歡騰派對,鬧了整晚的慌忙。然而結束後,我又不免興起勇者的情懷,認為自己應當更積極挑戰世界。
事後朋友聽到這段經歷,忍不住問我這真的是藝術嗎?
食物可以是藝術嗎?
回溯藝術史,食物長期作為被捕捉的對象,也偶爾被付諸科學發達、國力富強或是藝術家寄託情感的象徵。自從當代藝術蓬勃發展,食物更近一步成為媒介展現藝術家的概念,無論是Dieter Roth任乳酪在展場腐爛生蛆的“Staple Cheese (A Race)” ,挑戰市場機制與人類好惡。或是Felix Gonzalez於展場佈置與戀人Ross Laycock生前等重的糖果供觀眾拿取,藉由糖果的消減回應愛滋病與愛的作品“Candy Works”,甚至Rirkrit Tiravanija和李明維與參與者共享晚餐,無論共食本身或是共食所建立起的連結都可視為藝術的形式。

《昨日之島》的藝術計畫開頭是如此寫道,「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藝術既是人類在生態中所扮演角色的浪漫催化劑,亦是混淆製造器,而食物正符合這個狀態。」食物可以是藝術嗎?我認為當然是,透過共食建立起的連結與開啟的知識思考,食物不單只是社群媒體的執著與迷戀或維生所必要的元素,我們更進一步建構由微生物串起文化社會網。
【本活動為文化部「科技藝術實驗創新及輔導推動計畫」委託超維度互動舉辦之「文化燉」工作坊之一,感謝超維度互動於撰文過程的協助。】

關於專欄作者:Elanor Wang
前美術館館員,現派對漫遊者,試圖以偏狹的觀點、醉倒的姿態紀錄城市。近來花在賽車與足球的時間多了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