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猜賭氣這麼浪漫的事情這年代應該很少人會做,所以我就決定要當一個賭氣的人。」
服裝設計師江大右,本身主理「rin」品牌,談起創立的原因時,笑著這麼說。當時的他剛離開上一份設計總監工作,手邊只有一袋圍裙庫存,擺在眼前的有兩條路,一是去其他公司當設計師,二是賭氣,開始做圍裙。
做出全台灣最好,甚至全世界最好的圍裙,是大右與rin的目標。在這篇採訪中,你將會看到大右在服裝設計領域有過的困惑、障礙,以及他如何構思與REHOW合作的「R+F5 重新整理」企劃,儘管rin的圍裙以實用性為依歸,但在那背後,卻是個性強烈,且曉得節制的自由人。
職業欄填寫:品牌主理人(有時候也是服裝設計師)
我通常介紹自己是品牌主理人,比較少自稱服裝設計師。因為服裝設計只是工作的一部分,多數時間都用於「rin」的品牌規劃。我是電子工程系出身,唸五專時同時也做網拍,做著做著就對「創作想穿的衣服」這件事很感興趣,想往自設品牌的方向走。在最開始的時候,什麼事情都要經過仲介,我們給仲介點子,再由他去跑完所有流程。省事歸省事,但代工最大的麻煩,是仲介經常會回報說某個環節做不到,但怎麼我們從日本買回來的版型就做得到?抱著這樣的困惑,我遇到了設計這條路上的第一個轉捩點:從五專畢業該當兵了,但接下來要做什麼呢?
那時候3C產業還不像現在這麼受歡迎,我也因此想換跑道,於是在友人的建議下,以設計為目標投考大學。為了進大學,我用了兩年的時間,運氣很好的進入實踐服裝設計。和其他新生不一樣,我有工作經驗,再加上所有代工聲稱做不到的事情,在學校都可以輕易克服,也因此對設計著了魔;但話說回來了,剛進設計系的我其實也很緊張,人家不都說設計師要有風格嗎?那是不是要做出跟別人不一樣的東西,才能證明自己是個設計師?

在入門階段,我瀏覽了很多風格強烈的設計,但也意識到,它們雖然顯著耀眼,但不吸引我。我就愛做平凡的、好像市面上隨處可見的東西,但因為對材料、版型、細節的在乎,消費者還是能稍稍察覺到其中的不一樣之處。我想,在設計這個領域,自己和其他設計師的差異性在於rin這個品牌傳遞了一個核心價值,「what I did」。我愛所有我做過的事情,我們不會看今天流行某個包包,就跟著出相同的包款,只做喜歡的事情,就是很大的魅力來源。
rin在2014年成立,至今有七年了。打從創立之初我便決定,它不會像其他品牌那樣跟著春夏秋冬走,而是專注於經典款式,量和品項的多寡不是重點,而是有一件作品可以被視為經典存在。如果有人告訴你,rin從頭到尾都在賣圍裙,千萬不要以為其中有什麼誤會,因為我們的確如此!這麼做的好處是,每一年都可以修正它的缺點,視使用者的反饋為進化條件,直到它變成實用好看的工具。可以說,我們做的就是分眾,比如「reNEW & ONLY」這個消滅舊衣服的計劃,我們將三件舊衣做成一件新,但同時也保留不收邊的感覺,顏色衝擊和破壞感。

R+F5 重新整理:制式改造「一件褲子+一件襯衫=外套」
前面提到的「reNEW & ONLY」,是在這次REHOW和我接洽之前便已經開始的計畫,因為那個契機,也認識了不少關注永續發展的朋友,甚至當過一陣子環境正義魔人,可後來卻察覺到它有點淪為商業操作的手段。任何事情都有炒作的價值,永續也不例外,我想,如果要在生活中實踐永續,首先要了解所謂的永續是什麼,並訂下自己的規則。
跟REHOW合作的「一件褲子+一件襯衫=外套」制式改造提案,除了再次於設計中落實永續,對我而言還有其他意義。因為如果是自己做衣服的話會很隨性,但考慮到這套改造服裝要如何版型化,讓夥伴們能完成的「制式改造」的選項服務,要考量的環節也就更多一點。這次的企劃於我,也有點找回兒時回憶的感覺,以前很喜歡逛二手店,當時流行一種連帽衣,它最特別的地方是帽子可以和衣服分離,所以在這次「R+F5 重新整理」改造服裝上,就能看到我的服裝有帶點一點機能感或未來感的組裝服。

有許多人說這套服裝,甚至感覺不出來是舊衣服改造的,有可能我的創作靈感不是放在舊衣服,而是來是自於人,我喜歡觀察路人的穿著,在捷運上看每個人怎麼打扮。一張時尚雜誌裁下來的圖片雖然也能促成靈感,但會刊登在雜誌上的照片都經過編修挑選,與實體衣物、實際穿起來的感覺相差甚遠,完美的脫離現實了。相反的,當我走在街頭,可能忽然留意到某個外型不突出、甚至其貌不揚的人,他身上穿的東西卻給我帶來驚喜。像這樣的意外,是一張照片,一件貨架上掛著的衣服很難帶來的衝擊,它讓我想做類似的東西,或想像自己做類似的東西會是什麼樣子。

「職業欄填寫_」任何一個職業與創造都源於生活,關於生活的問答:
Q: 你認為的「生活」是什麼?
大右:這問題我有想過,但角度比較特別,那就是要怎麼逃離這個由資本主義統治的世界。結論是,如果能做到自給自足就有可能。小時候我曾經去過環島,認識一群像是從電影《阿拉斯加之死》走出來的朋友,把身分證剪掉,用木頭搭房子。但對我來說,那種做法有點像捨棄人類幾千以來的歷史文化累積,回歸動物本質,好像不是我要的。
我認為的自給自足,是基於一種與自然共生的關係,建築物與自然融為一體,或者是我很感興趣的魚菜共生。我不把自己局限在服裝設計師這個身分中,未來會想挑戰空間、建築設計,把對設計的想法體現在方方面面,那樣我就會形容自己擁有一個自給自足的空間,它可能會臨近海邊,而我在裡面種菜養魚,用wif連線工作——這是我想要的生活。
Q:工作之餘,私底下的真實生活樣貌是?
大右:我是一個很普通,跟大家沒什麼兩樣的凡人,但我也要求自己保持著學習的心情,在別人身上找可以學習的地方,並給自己充足的時間去效仿。因為我過去過得很不規律,也因此現在在學習規律,學習節制,節制飲食、睡眠、喝咖啡的量,對任何事物都取之有道,這樣就好了。
Q: 生活中,哪一些物品是不可缺的?或什麼商品的愛好者?
大右:我覺得我是個「可以或缺」的人。我過去喜歡喝酒,甚至有點依賴酒精,直到有次挑戰斷食八十八個小時,結束後接續生酮飲食,在那以後我就發現自己對酒沒興趣了,就算要喝,也是兩口就夠,我覺得直到這時候我真正找回自己。能夠不依賴身外之物,任何事情都能捨得放下,那才算自由。
Q:怎麼樣的生活狀態是你最嚮往的?可以舉例嗎?
大右:工作經常帶給我很大的壓力,直到疫情爆發,整個2021年我都在學習要如何面對壓力。有人說應對壓力的方法是冥想,但這件事遠沒那麼簡單,有些專精冥想的人強調的境界也很抽象,對我來說太超現實了。
後來我發現,人的心智其實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一個在心一個在腦。我現在會把大腦當電腦,是我這個身體的主人的員工,不該是我去找問題的答案,而是大腦自己去運算。在它運算期間,我要做的是躺下來,讓身體保持平衡,不要讓心情去刺激到腦內化學物質的分泌,只需要觀察身體哪裡緊張,哪裡疼痛,把呼吸帶到那個地方,請它放鬆。時間到了答案就會出來,聽起來很玄,但至少在我自己是真的,這是對我最有效的冥想方式。
也可以說,這一整年我都在探索生產力。一個人的一生跟他的生產力關係很大,生產力越高,能做的事情就越完整、豐富,能量也越強。對我來說,關注內心平靜,就是為了更好的狀態、更高的生產力,當內在變得飽和,遇到挫折也不需要太久時間療傷,可以很快地充電並重回平靜、規律,這樣一來就能再投身創作。其實重點也不在創作,而是快樂,否則連作品都不快樂了。
▌採訪報導:康樂|動態攝影:叄思整合行銷製作、導演:Ray、攝影:謙暉|平面攝影:Yueh Chu|場地拍攝:REH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