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欄填寫__|鄭光婷:怪奇與溫柔並存。透過藝術家的眼,看醫學的迷人之處|cacao 可口雜誌

相機能輕易地記錄人們看不見的自身背影,而人體內部的世界,又是什麼模樣?就讓鄭光婷(Emma)筆下一幅幅細緻、色彩溫柔的人體器官圖畫,帶領我們探索這最親密、卻也陌生的領域。擁有醫學與設計雙學位的她,平時在醫美診所上班,也經營自己的品牌「Emma Cheng醫學藝術」(Emma Cheng Medical Art),藉由繪製人體器官,將醫學之美與日常用品結合,製成溫暖人心的禮品。起源於贈予朋友親自設計的禮物,讓她發現原來自己的創作,擁有連結醫療領域內外群眾、增進彼此同理心的力量。

「一個清楚、好看的圖,可以讓人們更重視這個議題。」今年因應疫情,Emma與妹妹(設計師:森田達子)合作設計了「洗手七式」海報,提供醫院、診所及民眾下載列印使用,也曾於社群分享她繪製的COVID-19(新冠肺炎)採檢圖,以最直接的圖像視覺呈現採檢的過程,藉此呼籲民眾勿因零確診,而忽略了勤洗手與戴口罩的重要性,這張圖也被「美感細胞_教科書再造計畫」分享,引起廣大迴響。

職業欄填寫:醫美醫師、藝術家

我是醫美醫師,也是個藝術家。小時候就很喜歡創作,五歲的志願就是要當畫家。我讀醫學後再去修設計課程,大學時期也有接一些視覺設計、繪圖相關的案子。起初在傳統醫院工作要輪班,後來因為意識到自己真的很喜歡創作,需要足夠的時間做這件事,才選擇到診所工作。這兩種工作型態差異滿大,診所不需要輪班,也沒有那麼多報告,相對有很多自己的時間,不然總覺得過得不是想要的生活。

平時使用的媒材是色鉛筆,顏色很淡,各個色階的變化差一點點,於我而言就差很多。這讓我想到,有時在診所處理斑點等等的膚況問題,我會看得很仔細,常被稱讚很細心,這算是這兩者之間的共通點吧!工作一陣子後,覺得繪畫、醫美都很需要美感,以及對顏色、光影、線條的敏銳度,微整形好不好看就是看這些細節的差異,我想我這輩子就是靠美感跟強迫症吃飯了(笑)。診所同事也知道我在畫畫,看到一些適合、有趣的題材時也會丟給我,靈感可以說是源於平時的累積。

目前花在診所與創作的時間約是各半,繪畫與診所的工作量都一直在變大,因為兩邊的工作都是我喜歡的所以會盡量去平衡。國外本來就有醫學插畫系培養醫學插畫家,在臺灣我是從純創作到將它做成商品,再開始為醫學期刊或教科書繪製插畫。以學術用圖來說,網路找的圖有版權問題不能直接用,加上如果沒有醫學背景,要正確畫出還滿難的,有醫學背景溝通起來會快很多,並且我會在找資料的同時確認其正確性,即使有誤也能提醒作者及時修正。

看見人們的需求,不再只是單純的圖畫

最初創作沒有固定的主題,而我算是個興趣多元的人,小動物、花草等我都很喜歡,但這些已經有很多人在畫。後來受到注意,也可能是因為媒材與人體器官的題材比較特別,以前也沒想到大家會那麼感興趣。2015年我開始以人體器官為主題的創作,那時就有跟我妹一起做些東西。她比較偏設計,而我偏插畫。剛出社會沒多久,還保有學生天真的想法,兩個人都覺得有興趣就來試試看。我們學生時代也做過一些創作,當時很流行在敦南誠品外擺攤。在敦南誠品快歇業前,我還傳訊息給她說:「欸,要關了,你有去嗎?」她說有去晃了一下,看有沒有特價品。我想,那是很多人的青春回憶吧。

2017年我在美國的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進修了一年,這是政府旨在培育醫療新創人才的計畫。我原本就有這兩個背景,也想做跨領域的結合。而這段日子重整了我對設計的認知,因為大家認為的「臺灣設計」可能是做美化(例如美化環境,變得比較漂亮的那種概念)。但像史丹佛的設計學院(Stanford d.school)是從目的、需求出發,理工的背景讓它是從新創、科技面去思考人類所需。此次經歷影響了我往後的作品,也積聚了些底蘊,會去思考:「今天產出這件事物的訴求是什麼?它能改善什麼?」這讓我的創作,不再只是單純的圖畫。

一直有在思考,我到底有沒有所謂的風格?後來透過粉絲們的回饋,我才發現我的個人特色——可以形容它是一個溫柔與怪奇並存的狀態。也許大家會喜歡這些創作的原因之一是:我能將如此血淋淋的器官,轉化成柔和的形象。因為色鉛筆這個媒材,筆觸、顏色都是給人溫暖的感覺,而結合怪奇主題形成的衝突感是迷人的,有時覺得它是可怕的東西,但看起來又很漂亮、很可愛。這是我的作品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

創作這條路,只要我還活著,就會繼續走下去

臺灣在醫學插畫的領域不像歐美那麼盛行,如果你對這個行業有興趣,首先需要思考的是想要走純藝術創作,還是想要做功能性、資料視覺化的插圖(像我前面提到的期刊用圖之類),方向不同,市場也不太一樣。這其實有個光譜,先想清楚自己的目標,朝向它前進。我的Instagram受眾多是外國人,而Facebook是向國內群眾。每當有人收到商品,跟我說他們自己或送禮對象很喜歡我的設計時,真的是非常開心!曾收到像是“Oh!You’re so talented.”或是:「加油!繼續畫,期待看到新的東西。」等回應,這些都是我持續創作的動力。

其實走創作這條路,除了曾遭遇觀念傳統的父母反對,也有人不看好。被說過不要選色鉛筆當媒材(實在太慢),還有做什麼品牌,又不賺啊。但活到這把年紀,我的心得是:「別人說不行的時候聽聽就好!你才是決定行不行的人!」每次聽到粉絲說我是他們最喜歡的藝術家,都超開心!會有人因為拿到我的創作開心一整天,也會有人想以我為榜樣。光是能在他們生命裡留下甚麼 ,就很值得努力不是嗎?

「職業欄填寫__」單元,打破以往人物採訪的模式,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的品牌

Q:當自己就是一個品牌時,你會怎麼規劃自己的商業模式?

E:目前是醫學藝術禮品和醫學繪圖並行,曾經有開過畫畫教學課程,但是實在太忙了!所以目前沒有繼續教學課程部份。了解自己很重要,當然這需要一段時間,慢慢找到自己的定位,然後朝這個方向經營。我從2015年開始畫圖,那時畫了很多、也什麼主題都畫,花草、可愛動物等,但始終沒有一個明確的定位。這些丟到粉專的圖,因為風格討喜所以大家也滿喜歡的,只是對我的印象不會那麼鮮明,後來在不斷嘗試中,發現大家對於醫學題材的創作印象最深刻,就這樣定下來了。找到一個核心價值,並且不斷強調才會讓大家記得,我給自己的定位是「最溫暖的醫學插畫」。

Q:曾經有被哪個品牌或什麼樣的氛圍影響到嗎?

E:畢業後任職住院醫師那段期間,我去了一趟荷蘭。那次並不是我第一次去歐洲,可是荷蘭讓我印象非常深刻,尤其是阿姆斯特丹這個地方,因為它是一個衝突的城市,同時有傳統典雅的梵谷美術館(Van Gogh Museum),也有很前衛的性博物館(Sexmuseum),傳統與前衛並存讓這個城市更加迷人。除了阿姆斯特丹,還有一些小城市有各自專屬的特殊節日,像是起司節之類,也有當地的傳統服裝。

會覺得這個國家的「品牌形象」做得很好,讓人有記憶點。回來後因為很有興趣,我比較了荷蘭與臺灣的異同之處,發現人口其實差不了多少,可是荷蘭的那些設計、藝術氛圍,或是整個文化呈現,給我的感覺是很強烈的。不禁去思考我能不能為我生長的地方,也帶來一些類似這樣的感覺。後來潛意識地,我感覺到我的作品也有這種衝突感存在。雖然只待了一個禮拜左右,但那次的經歷真的讓我印象滿深刻的。

Q:是什麼品牌或商品的愛用者嗎?或最想合作?

E:在醫學插畫這個領域,歐、美是走比較前面的。我曾與史丹佛大學、哈佛大學的醫師,倫敦大學的研究員合作過,觸角可以伸到臺灣以外的地方去,而且是在醫學領域很知名的單位,榮幸之餘也感到開心。希望可以多跟醫學領域頂尖的人或單位合作。

還有很想跟英國的自然史博物館(Natural History Museum)或是V&A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合作!它們禮品部的書及繪本都超漂亮,在記錄事物真實性的同時,也能與大眾的日常用品結合,我覺得這會是很棒的合作。

其實不限品牌,只要是和健康相關的議題,我都會蠻有興趣的。 給一個老生常談卻很重要的議題新的形象,讓大家重新注意到並且重視,是我覺得很有挑戰性也很有趣的任務。

Q:最近讓你印象深刻的品牌或廣告?

E:近期的話,是新加坡的藝術家Qixuan Lim。之前臺灣媒體有報導她的作品,做的是一些滿怪奇的人體器官雕塑,詭譎又可愛的呈現手法給我很多靈感。

採訪:Kuo sinsin |文字撰寫:康樂|攝影:邱蔚中採訪:Kuo sinsin |撰寫:實習編輯張姿婷|攝影:藍祺聖|動態攝影:黃煒鈞| 場地提供:索引文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