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金光,讓看似緩滯的一切,都被鍍上了華麗的可能性;夏天可以獨白囈語,也絕對適合團體航行,例如Candy Bird從社會走入內心,輕放過去,與當下的掙扎學習共存;又如Lolo & Sosaku巴塞隆納藝術家雙人組始終在嘗試,超越傳統的可能性。藝術總是在那,等待人們,日常解不開的,我們去裡邊看一看、找一找,繼續儲存不與人同的底氣。
啟航 The Voyage─里埃拉・伊.阿拉貢Riera i Aragó 亞洲首個展

阿拉貢Aragó 五十年創作生涯中,以天上螺旋漿、海中潛水艇的圖像意念深入人心,融合抽象表現主義及未來主義的繪畫、雕塑、版畫作品,混合機械、航行獨特風格聞名。此次“啟航”The Voyage亞洲首個展中,將引領觀者踏上一個豐碩的旅程,展出阿拉貢Aragó創作核心元素的繪畫及雕塑作品,包含天空深海的飛機潛水艇,及其富含意義的世界觀,依照自己純粹的哲學價值觀、對現實的再創造,表達自始至終對於機械、航行、藝術交織的故事和旅行的鍾愛。
展覽日期:2023.6.17—2023.9.10
展覽地點:Bluerider ART 台北.敦仁
「梵蒂岡宗座圖書館珍藏」暨「明清宮廷藏書」特展

故宮推出「梵蒂岡宗座圖書館珍藏」與「明清宮廷藏書」兩項展覽,首度同時展陳西方與華夏歷史文化脈絡中的珍稀古籍,期待觀眾對於羅馬教廷與中國皇家藏書文化之異同獲致進一步瞭解。前者依時為序,藉由各階段入藏的圖籍文物,勾勒梵蒂岡宗座圖書館自肇建以迄今茲的發展圖景;後者與之互映,以明、清兩代內府收藏、編纂、刊印的代表性古籍珍本,介述其典藏遞嬗源流、內容及特色。
展覽日期:2023.6.11—2023.7.16
展覽地點:國立故宮博物院 北部院區
Spectrum Motion 光譜軌跡-Lolo & Sosaku個展

Lolo & Sosaku的創作持續探索雕塑作為一個擴展場域的可能性,藉由創作探求物件、周圍環境以及觀者之間的連結,大膽追求創作廣泛的可能性。本次展覽「Spectrum Motion 光譜軌跡」,將他們長期進行的〈繪畫機器〉系列計畫做一個完整的呈現,利用機械運動原理建造了各種繪畫機器,透過與不同的工具及技術思維結合,從物理特徵的交互作用中建構出與人體相似卻迥異的身體性,深入探索色彩與動力之間的交錯對應,超越傳統繪畫的思維,從中發掘全新的可能性。
展覽日期:2023.7.1—2023.8.12
展覽地點:双方藝廊
「沒關係的,沒關係」-Candy Bird個展

多年來以街頭藝術回應社會議題的Candy Bird,近二年已從過去為人熟悉的風格退開,重新思考創作語彙。以書寫為出發,Candy Bird透過不同媒材交疊空間與視覺的關係性,呈現某種獨白囈語的世界。
如齒輪運轉的日常生活中,藝術家像是躲避現實般的逗留在離開某處的道路上,在移動中反芻過去的經歷,那些路過風景的瞬間,切割出另一種情緒的風景,觸發那些過往記憶中無法改變的改變、矛盾與不安。
展覽日期:2023.7.1—2023.8.5
展覽地點:就在藝術空間
松濤-高橋弘子個展

來自北海道的高橋弘子,2013年開始發表創作,多以壓克力彩、膠彩、工筆畫等技巧為主。高橋的藝術多以投射自我內觀的嚮往,透過觀察到的動、植物為主體,傳達對生命及自然的尊重。此次「松濤」個展不僅是海外首展,更是藝術家初次來台,其中展示的新作囊括了鳳凰、狼、松、月等個人創作中廣受注目的元素。生命的存有及意義總是圍繞在高橋的思考,更明顯地投射且感受到她的藝術中強烈的生命力。「松濤」個展裡,藝術家強調了「松」在此次展出的意義及重要性,即是期盼以幸福且長久的理念,持續地帶來更多獨特細膩的藝術。
展覽日期:2023.7.7—2023.7.29
展覽地點:首都藝術中心
安娜史塔希亞・薩莫伊洛娃 首次亞洲區攝影個展

此次展覽精選薩莫伊洛娃以佛羅里達為背景的兩個系列,包含《弗洛里達斯》(FloodZone))和《洪水區》(Floridas)。在薩莫伊洛娃的注視下,建築結構風格、警訊般的過度潮濕和茂盛的花草植物,錯綜複雜地交織在一起也隨著系列的展開,呈現出她獨特的風格。儘管這些圖像充滿活力且擁有精緻柔和的色調美學,但它們都巧妙地指向了颶風、海平面上升和氣候變遷等迫在眉睫的威脅。通過展示各系列,包括捕捉佛羅里達州進而引發美國潛在問題的思考,或藉由親密而互動的《早餐》系列,觀眾將有機會更全面了解薩莫伊洛娃的藝術視野和她創作探索的主題。
展覽日期:2023.7.1—2023.9.23
展覽地點:絕版影像館
《瑪德蓮時刻—記憶與情感的技術》國際聯展PART II

本展欲指出,瑪德蓮這種貝殼狀的糕點之所以風行,與歐洲當時(約莫十八至十九世紀之間)金屬烘焙模具的普及,以及印刷食譜書籍開始流行有著緊密的關係。「瑪德蓮時刻」展題與概念,是對「普魯斯特時刻」的挪寫並置轉焦點,從字面上感知主體的層面引渡回引發記憶及情感的「媒介(物)」上。
《瑪德蓮時刻─記憶與情感的技術》系列聯展Part II為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與立方計劃空間共同主辦,包括五位藝術家:塔瑞克・阿圖依(Tarek Atoui,黎巴嫩)、邱明進、饒加恩、李傑(香港)、海蒂・芙依特(Heidi Voet,比利時)。持續探討今日感性與認同的構作技術與政治性。
展覽日期:2023.7.3—2023.10.29
展覽地點:陸府植深館
離離 LUXURIANT

展覽由來自台灣與中國三位藝術家花季琳、曾岩懌與墨白共同展出,三位藝術家各自以不同媒材創作,卻又共同地譜出詩性的語彙。「離離」,典出《詩經》「彼黍離離」、「其實離離」,以言「分披繁盛」、「結實而垂」之貌;又見《楚辭》「曾哀悽欷心離離兮」,則是以「剝裂」之狀,喻「憂戚」之貌;花季琳畫作中低垂的花苞、書寫中斷續的墨跡,曾岩懌陶塑中隱約起伏的軀體、曠遠憂戚的神情,墨白畫作中斑駁的質地、輕細的水痕,亦各自從不同的面向,折射出「離離」一詞所隱含的多重意涵。
展覽日期:2023.7.1—2023.8.20
展覽地點:養心藝術
嶾嶙的岳光:在敬與畏的稜線間

此展以「幽明的靈動之域」、「循著明晰的光」、「與山林共譜」三個子題,述說山的崇高到親近、神秘到熟悉,以及山林之光映照下,人心理及身體的敬畏經驗所構成的「山」的感知連結,試圖探討臺灣這片土地上,山與人的多元共存模式,以及人記錄和經驗山的方式。
山的矗立猶如天上一道光,既神聖溫暖,又高深莫測,使人對其崇敬及畏懼。隨著時空的流轉,在這樣的敬畏之間,「人」之於「山」的態度與觸及發展出多樣關係,而我們也在未知裡逐漸把握已知,甚至探索已知外更多的未知。山與人的情感是有機的連動,不斷更新的篇章。
展覽日期:2023.6.17—2023.11.26
展覽地點:臺南市美術館
民・間

本展調閱高美館1950年代以降的典藏,涵蓋祭祀相關影像、民俗趣味的樸素藝術、民間傳說的神靈形象,以及取自普普藝術、行為藝術、現成物拼貼方法,再藉藝術家的常民經驗介入,生成新的地方性意義。在此,這些被西方現代性長期摒除的範疇得以重啟對話,依附其中的常民性、宗教性、身體性、土地性、移民性,創造出介於當下與過去之間的時空向度,在持續複寫的思考中邁入未來。
展覽日期:2023.4.29—2023.8.6
展覽地點:高雄市立美術館
▌整理報導:林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