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王意馨(Leslie Wang)的OUNCE studio 玩食插畫工作室,支架蜷曲的老式窗框,樑柱架高的舊式建築,木製櫃子、桌椅整齊擺放,整個空間古色古香。我們欣賞著她一本本先前在歐洲旅遊的食記,圖畫風格與工作室一致,飄散著時代感。談及筆記本中畫的幾道精緻擺盤,她讚嘆地說,去西餐廳吃飯對她來說已經不只是吃飯,而是看展覽,從進門到離開,每一道菜都有它想說的故事。「媒材不同,但就是一種藝術。」對飲食文化的熱愛可見一斑。
職業欄填寫:食物插畫家
說到職業,最直接就是食物插畫家。但如果要精準一點的說法,是食物的紀錄者。我畫的都是我生活經歷的事物、或真正吃過的食物,記錄下來,然後分享給大家,有點像是記者;不太會去畫一些抽象畫、或是想像中的東西。我覺得我有類似廚師的靈魂,但用繪畫的方式在紙上烹飪。
我對飲食非常有熱忱,曾經嚮往自己可以當廚師,但真的去了解餐飲這個行業後,我就幻滅了。在餐廳,曾經每天看著廚師友人在很熱的環境辛苦工作十幾個小時;用餐時間也跟其他人不一樣,大家都吃完飯,他們才能坐下來吃飯,但那個時候可能已經沒有胃口了。若當烹飪變成工作而失去了品嚐食物的樂趣,這可能就不是我要的,因為飲食對我來說是一種享受、一種休閒娛樂。可能比起廚師,我更想當美食家吧。

畫食物圖鑑、協助空間陳設,對餐飲的狂熱眾所皆知
從大學開始,我會把每天吃的食物畫下來,這是我的興趣,跟所學完全沒有關係,我學的是平面設計。只是我會把興趣融合到課業裡面,如果今天的主題是設計一間店,那我會做麵包店;如果今天要設計一個logo,我會畫咖啡廳的logo。同學之中,只有我在做這方面的主題,當時在班上就是個出了名的美食家;久而久之,教授也都知道我對飲食很有興趣。
那時候在找實習,想做跟餐飲相關的設計。有天從教授那裡得知,玻利維亞有一間NGO餐飲集團 (GUSTU),剛好有設計方面的需求,他問我有沒有興趣。所以我就去那邊實習了,前前後後耗費快一年的時間。
當時主廚看我只畫食材跟餐廳裡的菜色,我們便一起思考,這些畫該怎麼應用。他直接跟我說店裡遇到的困難:世界各地的人來到餐廳,看不懂菜單上的文字,像是食材名稱等等。他便請我畫一些當地特有的食材,因為圖像是最好溝通的世界語言,解決了翻譯的困難。
但其實要把圖像對到文字很花時間,比如說,馬鈴薯就有三百多個種類,而且每個食材的外觀、跟切面,都需要畫到。加上不同的季節,農人也會送不同的食材來,期間就是一直畫,不斷累積圖庫,大概耗時半年累積畫了上百種食材。從這個菜單的計劃開始慢慢延伸,到壁畫、黑板畫等等,甚至是餐廳裡面的陳設,有很多我可以發揮的空間,從過程中學到很多,也得到滿足的感覺。


從紀念品飲食小誌,到辦飲食畫展:「食物插畫家」終於成為職業
很辛苦的是起步,你不知道這是不是一個職業。當時,在職場上要找到全職插畫的職缺就已經夠難了,更何況還特訂要是「飲食類插畫」,市場上根本也不知道沒有這樣的需求。但我只喜歡畫食物,你叫我畫人、畫貓貓狗狗,真的畫不出來,我就是一心一意的要做食物插畫。又加上偏好傳統式手繪質感,但很多公司需要的是能迎合大眾喜好、或是符合企業風格的設計。像那時候,我最想進的公司叫作全食超市(Whole Foods Market),面試到最後一關,被婉拒的原因就是因為作品太有個人色彩。所以每一次找工作,都像是一趟很困難的巡迴,如果面試結果無疾而終,你也只能自己接案,這是最辛苦的地方。
我從玻利維亞完成實習之後,到葡萄牙去做畢展,《Ounce Magazine 玩食誌》就是當時展覽所賣的展覽刊物,也是我的第一個商品,由藝廊Lx Factory幫我集資出版。我想要用外地人的角度,去分享在葡萄牙的飲食發現,作出城市飲食地圖。從親自拜訪每一間餐廳、認識道地料理,到現場作畫,都讓我覺得非常有趣。
葡萄牙人知道我來自台灣,同樣想要了解我們的飲食,所以回台灣做了《Ounce Magazine》的續集,在葡萄牙也有出刊。


一開始會想做《Ounce Magazine 玩食誌》,是因為我很癡迷於買紙本的報章雜誌,尤其是那種老舊的質感。所以想要做一個現代版的老雜誌:我畫的內容都是現在可以吃到的東西,但呈現的感覺,像是古董店才買的到的泛黃書籍。後來它就變成持續的計劃,每年都會新增,平均一年出三到四本,現在出到十三期了。
從葡萄牙回到台灣過了四年,有天突然收到一間當代美術館寄來的e-mail,他們想舉辦以飲食為主題的畫展,覺得我的作品很適合,邀請我參展。這次展覽,我把這段時間累積的作品都展出了,葡萄牙、台灣、世界各地旅遊的,全都集結到這一次。展覽策畫了幾個展區,從食材介紹、廚房烹煮、餐桌布置到結合旅遊等,用一個很完整的方式去述說我 一路的創作歷程。
四年前畫了《Ounce Magazine》,得到當地的迴響,四年後再以一個台灣人的身分,受邀回去葡萄牙參展,我覺得這真的是目前為止最有成就感的事。成就感源於,看到我的畫可以被實際的應用、或是文化傳遞。以前因為興趣而畫,作品只能自己欣賞,說實在的,它到底有沒有產值我也不知道,這是一開始覺得最茫然的地方。但現在我的畫能夠變成我的工作了。

需要轉換心境時,我會去看展覽,或找個想去的餐廳吃飯。最初做這個職業的動力,就是可以吃到好吃的東西。我很喜歡嘗試新事物,需要靈感的時候,就會找一間沒去過的店。
比較常去的就是咖啡廳,以板橋來說,有一間叫Merci café,滿推薦的。裡面的空間跟我的工作室有點像,都是老房子。也常去獨立書店,像是朋丁、荒花,他們定期舉辦不同的展覽,每次去都是不一樣的感覺,是我會一去再去的地方。我很愛買書、刊物、zine或是國外雜誌,在看不同人的作品時,自己就會獲得一些新的啟發。像美國雜誌《EATEN》,每一本都是一個食物的故事,它深入探討飲食的歷史,甚至還附有古代食譜或是圖鑑。

「職業欄填寫__」單元,打破以往人物採訪的模式,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的品牌
Q:當自己就是一個品牌時,你會怎麼規劃自己的商業模式?
L:我覺得以廣義的商業模式來說,我的工作比較像一個平台。創Ounce Studio的初衷是這個zine《Ounce Magazine》,它讓我認識了很多不同的人們、餐廳、國家、文化等。那我希望以此為出發點,工作室可以因為各式計劃、合作,而匯集有趣的人事物。
另一個面向是,希望我的作品是一個品牌,對外去尋找不同的載體。到目前為止都是自己印刷,可是未來希望嘗試各式媒材,不一定要是平面紙本的,可以是立體或有形無形的。
Q:小時候、求學階段有被哪個品牌影響到嗎?
L:全食超市(Whole Foods Market)影響我很多。求學階段,我常常去那邊買菜,經過每一個食材區,都像在逛藝術展覽。像肉類區,它可能就會畫這些肉的由來,還會有地圖;蔬果區會放不同農人的照片。我滿喜歡的,如果未來有機會的話,會想讓台灣有這樣子的一個空間,買菜的時候可以真正知道它背後的故事。
Q:是什麼品牌或商品的愛用者嗎?或最想合作?
L:我自己很喜歡香氛,因為嗅覺跟味覺是連在一起的。潘海利根(PENHALIGON’S)的廣告方式讓我印象深刻。他們跟一個冰島的插畫家合作,然後去畫出這些故事裡面的場景,讓我覺得它每一個產品都是有故事的;另外他們用了報紙的感覺去設計文宣,我也很喜歡紙本的感覺,產品本身亦是。
我有蒐集食器的嗜好,這一整櫃都是我去世界各地收藏的湯匙。第一個湯匙是我當時工作的主廚送我的,是廚師自己的試吃匙,我從那時候開始蒐集湯匙。葡萄牙的柯提波(Cutipol)還不錯,是我最初蒐集的。那時在葡萄牙餐廳吃飯,覺得它實在太美,所以就衝去買了。後來台灣也開始進口柯提波(Cutipol),但這支是我在四五年前買的。
我愛好旅遊,所以如果有機會可以跟旅遊、觀光相關的品牌合作,會覺得超棒的。當然以我的職業來說,餐飲、咖啡廳這種合作是最基本的,但若是可以去不同地方推廣觀光的話,我會覺得很有意義,就跟這個zine《Ounce Magazine》的概念很像,希望有一天可以畫越來越多的國家。
Q:最近讓你印象深刻的品牌或廣告?
L:應該就是 Zingerman’s,是美國的一間麵包店。雖然它的廣告傳單跟目錄是免費索取,但我是絕對不會丟掉的,整個書櫃裡面最喜歡的就是這本。它的行銷方式讓我印象非常深刻,內頁都是繪本式的插畫,排版也超可愛,但每一幅插畫都是店裡真的有在販售的商品。
最新展覽:食空超市 – 超市食空旅行

日期|2020.07.04 – 07.31 週二至週日 12:00 – 19:00(週一公休)
地點|童里繪本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