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55年以來,盧斯·文斯特拉(Loes Veenstra)在鹿特丹的夏洛瓦(Charlois)社區生活、編織了550多件毛衣,她一直放在閣樓從沒有穿過。直到2012年,鹿特丹博物館在社區尋找當代遺產、手工藝術及故事時,發現了文斯特拉彩色豐富的毛衣。在整理毛衣的過程中,他們發現許多毛衣工業化前的編織技巧與圖形。五彩繽紛的毛衣變成一項社會藝術項目,除了出版書籍、巡迴展覽之外,毛衣拍賣所得用來為羅馬尼亞的女孩募款助學資金。在2013年,該項目甚至獲得了荷蘭設計獎!
固定的規則太可怕了,我想到什麼就會創作什麼。
文斯特拉的毛衣一展出,就吸引大批關注。展覽從鹿特丹到世界各地展出。有人問她,80歲升格當藝術家感覺如何?老奶奶可不認為自己是藝術家,她當初開始編織,只是為了讓雙手忙碌起來,好讓自己別再繼續抽煙。幾十年以來,文斯特拉早就習慣了只專注於自己小小的多彩針織世界,聽到荷蘭國王和王后也來參觀展覽,她覺得雖然很榮幸,不過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
在57年裡,她默默編織了550件繽紛多彩的毛衣,在這些毛衣作品被收藏進城市博物館之前,她從來沒穿過或者出售過這些毛衣,原因是她的孩子和孫子都對羊毛過敏,這些毛衣對他們沒什麼用,家人們對她的編織也沒有特別大的興趣,於是突如其來名氣,她是有點意外的。老奶奶沒有經過專業美學訓練,反而讓她跳出框限,550件毛衣完全沒有重複的圖樣。「固定的規則太可怕了,我想到什麼就會創作什麼。」文斯特拉是這樣創作這些毛衣,你能看到大膽的色彩、神秘的圖騰或是玩編織花樣的組合…許多的出奇之處,在文斯特拉手下卻變得如此和諧。


穿著毛衣繼續生活
文斯特拉總是說:如果我不編織,我將無法生活。老奶奶在2016年夏天去世,她的一生將繼續下去。鹿特丹博物館收藏了大部分的毛衣,希望能持續使用它們,因為他們認為那是「真正的鹿特丹傳統」。她留下的毛衣們讓社區的大家團結起來,人們開始會在社區中心參加每週的編織課,通過大家的編織物收入,將繼續用來為羅馬尼亞的女孩募捐助學資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