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紐約,他們是怎麼說的?速度、教養、第一手資訊、激情、 既富且貧、嘔吐物、不斷建構不斷解構的文化,還有其他數不清的太多太多,以致「太多」也是紐約的組成之一。然而在某些人眼裡,紐約是他們的謬思之神,人生由低走高的轉捩點;有人安於其命,打從出生後便在這座城市深根故蒂,一輩子都是忠誠的市民 。 也有人選擇在紐約 「 安靜地死掉 」, 卻不知不覺插手了人事多重的變幻,最終體悟到這顆大蘋果竟是此趟旅途中的「生存旅館」,直至費解的意外、生理故障,與卑劣陰謀攪和而成的子彈,在高度荒謬與充滿隨機性的俄羅斯輪盤遊戲中射向意識,才被迫離席。
後述的紐約精神自有其來歷,我甚至相信不少讀者在看見「生存旅館」一詞之後,便對我將提的作家作品了然於心。保羅‧奧斯特於2005年出版的《布魯克林的納善先生》,不拿重大的歷史事件作為故事的主要軸線或敘事導向,而是邀請乏人聞問的角色入席,書寫他們的老弱創傷與狂疾。親情、愛情、夙願與現實彼此拉扯、對環境的需索與講究、要服從反抗或抽離,種種我們煞費苦心衡量計較的生活哲學,在在是快慰之源,困頓之始,也是這群角色所關注的一切。奧斯特筆下的紐約是各色平庸卻不凡的人類的總和,這讓本書的命題更顯得可親,富有動能與活力,且足以說服每個藉閱讀訪求幽靜狀態的讀者。
就是對於恐怖襲擊911事件的發生,作者也僅是輕描淡寫,卻不脫本書一路以來對這群人的憐憫與照料:「被大火燒成灰的三千具屍體所散發的濃煙,將飄到布魯克林上空,然後降落下來,籠罩住我們,就像一片白茫茫的雲霧,給我們帶來灰燼和死亡 」。 紐約即是生存旅館的說法一旦成立,那麼旅館內的座上客在意義上便成為密不可分的「 族群 」了, 隨著憩所的肌理辯證存在的本質,泅泳於共同的格局之中,是故每位「 紐約客」的形色遭遇,遑論瑣務緊切,都勢必為他者颳起形而上的颶風,包括居息此地的奧斯特。然而,想當然爾,紐約這棟生存旅館只是眾多棲住結構體之一,它提供其他「族群」多面向的視野和自省的機會,並預祝大家在一次次反芻人生經驗之後,皆能尋得私己的悠適之所。

原文刊於cacao Vol.03《紐約/無極限》
關於作者:陳允石,出生於臺灣桃園,現居臺北,喜歡於閱聽、寫字,與友人閒談之間發現自己生命的匱乏,正嘗試由廣漠的失序裡建立自己的秩序。曾任教科書編輯,現為自由作家,著有小說《履禮怨》於2011年逗點文創結社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