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d 20年神話免不了走到盡頭,然而念及過往,拿著卡帶和同學交換、好好保護它的模樣總是令人懷念。科技日新月異,我們的情感卻沒迭代得那麼快,如何與落伍的科技產品好好相處?尼克.紳士(Nick Gentry)似乎找到了辦法。他成長於光影年代,對於卡帶、3.5磁片有著特殊的感情,即使它們總有過時的時候,他認為人們可以通過對過去的理解,重新讓它們融入未來,也成為自己的一面鏡子。

從3.5磁片創建肖像
一切都有一個生命週期,隨著技術的發展,人們不斷地向未知領域推進更新、更高效的產品。自 1981 年推出以來,已經製造了數十億張3.5磁片,在30 年後也面臨生產結束。儘管它們以前佔據主導地位,但物理媒體對象最終將成為稀有的文物。沒有什麼產品不會過時,象徵著現代生命週期、大規模生產和當今一次性文化的步伐不斷加快。
「我不了解你,但我成長在一個3.5磁片、盒式磁片和 VHS 錄影帶的時代,在學校每個人的書包裡都隨身攜帶的時代。」英國藝術家尼克,隨著科技產品設備的成長,受到網路文化下影響著社會學的啟發,開始用廢棄的寶麗萊底片、電影膠捲、3.5磁帶、X光片等等作為素材,以他舊時代的記憶方式呈現它們。
這些廢棄的物品是由徵集而來,幾乎所有構成記憶的聲色碎片都被集合起來。尼克試著用它們還原出主人的生活記憶,通過這些記憶再給觀看者回到過去的時光隧道,如何解讀作品的情緒,則由觀看者的個人經歷決定,比起明確的表達,尼克希望這些肖像畫是模棱兩可的,留下空間讓人能夠走進去。



探索人類如何與技術融合仍然尼克創作工作的關鍵。他用丙烯酸顏料和油繪製出形形色色的人像,通常是肩部以上的形象,記憶的碎片有時候構成他們的頭部,有時是突出眼睛部位,更多時候如同血液一樣在人像身體的各個角落流動。
他在受訪時聊到重複使用物品可以消除不需要的浪費,這樣的重新產出通常比原來的科技產品功能更具魅力。希望看到這樣以這種方式製作的藝術,可以鼓勵被認為過時或無用的日常物品,都能採取更具創造性的方法重生。這些畫作旨在簡單地突出這一新運動,因為過時的科技產品越來越明顯地成為我們這個時代重要的文化和下一階段的社會轉型。尼克也試問所有人——人類永遠會與我們自己的技術兼容嗎?人還能被認為是一個完全有機的生物嗎?當你靠著智慧手機完成所有事情的時候。



▌整理報導:Bohe H.|圖片來源:Nick Gen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