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建築認識東京表參道:高級精品聚集地,也聚集了知名設計公司的建築作品|cacao 可口

東京的表參道,分隔了南北青山的大街,是一條無數高級精品旗艦店林立的大街,整條街道彷彿濃縮了現代主義建築發展史,這裡聚集了丹下健三、安藤忠雄、隈研吾、妹島和世等建築大師的20餘個建築作品,你可以看到現代主義之初對混凝土的崇拜,到建築師對混凝土框架體系的反思和突破,再到新文化新消費世代對於建築實體的衝擊。即使沒有打算在表參道血拼、買高級精品,也可以一覽世界級的建築設計。

國立代代木綜合競技場|建築設計:丹下健三|建成時間: 1964年

photo via Wikipedia

丹下健三提出「都市軸」高速環狀交通網的城市設計概念,並將場館位置鎖定在其中一個重要節點之上、原宿站旁的華盛頓高地舊址。1960年代的日本正處於新工業化階段,城市環境飛速變化,建築如何與之適應?是丹下健三所研究的重要課題。作為奧運會的主場館,同時也是奧運會第一次在非西方國家舉辦,場館的選址和設計,讓表參道及附近區域擁有了三重意義:「傳統精神像徵」(明治神宮)、「交通節點」(原宿站)、「地標建築」(國立代代木綜合競技場),同時,商業價值大幅度提升。

 FROM 1st |建築設計:山下和正|建成時間:1975年

photo via Wikipedia

作為山下和正代表作之一,這棟集商業、辦公與居住為一體的綜合公寓,擁有紅色磚牆、凹凸露台、空中走廊等鮮明特徵。雖有近50年的歷史,在一眾建築中仍有獨特風格。

東京螺旋體大樓|建築設計:槙文彥| 建成時間:1985年

photo via orimonchi

槙文彥作為日本現代主義建築大師、新陳代謝派的創始人之一,螺旋體大廈集中體現了其建築與幾何、幾何與自然的關係。通過兩張建築的拼貼圖,表現了槙文彥對於現代主義及東方文化的理解。

La Collezione |建築設計:安藤忠雄|建成時間:1989年

photo via tate mono

作為安藤忠雄的早期作品,該建築的基本構造由三個直方體和一個21米高的圓筒狀組合,利用相互組合之間的微妙縫隙創造出迴廊、螺旋階梯以及階梯狀廣場,讓人宛如走在迷宮之間。

明治生命青山パラシオ|建築設計:Ricardo Bofill|建成時間:1999年

photo via Wikipedia

作為西班牙建築師Ricardo Bofill在日本為數不多的建築作品之一,該建築是表參道上為罕見的具有古典主義優雅的商業建築。現代主義後期立面化、符號化的趨勢在這裡可見一例。

 Louis Vuitton  表參道店|建築設計:青木淳|建成時間:2002年

photo via 青木淳建築計畫事務所

該建築是由多個寬度25.5米,深度20.8m,高度31.9米的長方體組成。堆疊的體塊既表達了模塊化的建築概念,呼應了品牌形象,亦是形似Louis Vuitton的手提箱。

Dior 表參道店|建築設計:SANAA|建成時間:2003年

photo via SANAA

由SANAA(妹島和世與西澤立衛)設計,建築延續了SANAA一貫的輕盈、通透與白色。建築物通體白色,表層位透明玻璃,可透過玻璃看到裡層的丙烯板的褶皺和建築的內部結構,丙烯板內層通過噴塗白色調整透明度。晶瑩剔透又淡雅延續,顯然是日本美學的提煉。雙層設計方案,在高透明層壓玻璃內側,裝上裙褶一樣的丙烯板。據妹島解釋,「迪奧的產品資料中有非常漂亮的帶褶女裝照片,由此聯想到了像布一樣柔軟的設計」。

One Omotesando |建築設計:隈研吾|建成時間:2003年

photo via 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隈研吾使用了其最擅長的松木百葉,以此模糊建築的層高,玻璃和百葉兩種材料使建築和樹木相呼應。

Prada 青山店|建築設計:Herzog & de Meuron Architekten|建成時間:2003年

photo via Herzog & de Meuron Architekten

建築形體為法規限制下的最大體量,和Prada的品牌形象相呼應,現代感十足,其菱形網格及凹凸玻璃建構的外牆和框架,更會因光線變化而產生不同的色調與風格,令建築物猶如一顆閃耀的鑽石。

TOD’S 旗艦店|建築設計:伊東豐雄|建成時間:2004年

photo via  Nacasa&Partners Inc.

同樣是為了模糊建築層數以及垂直水平的正交樓板,伊東豐雄採用的策略是將樹的剪影演化為表皮,和表參道上的行道樹呼應,從而形成了標誌性符號。

日本看護協會大廈|建築設計:黑川紀章|建成時間:2004年

photo via Wikipedia

作為黒川紀章在表參道上的第二個作品,日本看護協會大廈和表參道其他建築不太一樣,並沒有追求立面的變化,而是將形體故意退後,形成不整齊的建築立面,使得建築前形成一個小型廣場,保持了部分的沿街商業的同時,在內部建立了一個開放的縫隙空間。

The Jewels of Aoyama |建築設計:光井純|建成時間:2005年

photo via Urban Arts

建築分為兩部分,由石灰石面板組成的主樓,以及一棟全玻璃幕牆製成的角樓組成。兩種語彙的組合,展現了其強大的昭示性及存在感。

表參道之丘|建築設計:安藤忠雄|建成時間:2006年

photo via Wikipedia

表參道之丘,從1968年開始,到1995年,在經歷了27年的改建決定,住戶同意之後,又經歷了7年的設計時間,終於在2003年開工,並於2006年2月11日開幕。建築全長約250米,為地上3層、地下3層的建築,復刻保留了部分青山公寓,使建築保有一絲歷史氣息。

 GYRE|建築設計:MVRDV|建成時間:2007年

photo via MVRDV

在2000年代的表參道上,很多建築被批評是只有漂亮立面的包裹的混凝土盒子。MVRDV為了打破這一點,利用體塊的錯層交錯來創造出豐富的露台空間,通過空間的變化來打破建築形體。GYRE的建築設計概念為「旋轉」(swir),建築的每層都旋轉了一定的角度,確保商家的外立面最大面積地朝著街道開放的同時,並把建築造型和道路旁連排的櫸樹相互配合。

根津美術館(新館)|建築設計:隈研吾|建成時間:2009年

photo via 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根津美術館應該是表參道上氣質最日本的建築,作為日本為數不多的私立美術館,隈研吾運用他最喜歡的材料柱子,結合多個錯落的大屋頂,通過現代技術,表達了其對現代主義中東方意境的理解。

東急Plaza|建築設計:NAP建築設計事務所(中村拓志)|建成時間:2012年

photo via NAP建築設計事務所

表參道東急廣場NAP可能是原宿潮流區訪問量最大的購物中心之一。中村拓志通過傳統的啟發,重新詮釋美學,設計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屋頂」,冠形的體積占主導地位的突出外牆的組成,屋頂上保留了綠色空間,種植了樹木,使之成為表參上的新地標。這也是東急廣場NAP的特色之一。另一個特色是入口像萬花筒般的隧道,進入建築體內,設計特徵變得更加明顯,光,空間和自然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共同營造出時尚主題公園般的氛圍。

HUGO BOSS 旗艦店|建築設計:團紀彥|建成時間:2013年

photo via 團紀彥建築事務所

Hugo Boss旗艦店位於東京表參道大道與窄巷九十度轉角,就在被伊東豐雄設計的TOD’S 大樓邊上。而設計靈感,也和TOD’S 店一樣,來自櫸木樹枝,Hugo Boss旗艦店則是宛如一座「塔」,其外觀的木質紋理通過水泥澆注木模製成。櫸木外觀設計,與周圍環境密切相關,人行道同時能看到建築外觀的變化,隨著移動的步伐探索其意義,營造出明確的共生效果。

 微熱山丘|建築設計:隈研吾|建成時間:2013年

photo via 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隈研吾通過木構件的魔鬼組合,創造出了像森林一樣的雲彩般的強大卻柔軟的建築,探索了與使用玻璃和混凝土的商業建築不同的可能性。

Miu Miu 青山店|建築設計:Herzog & de Meuron Architekten|建成時間:2015年

photo via Herzog & de Meuron Architekten

作為 Herzog & de Meuron Architekten在表參道上的第二棟建築,該建築採用了與Prada截然不同的建築語彙。建築整體低調精緻,在表參道上反而顯得別緻獨特。建築立面微妙的開口,就像被打開的寶盒。

▌整理報導:Bohe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