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高密度、高房價的住房危機:順應而生的香港水管蝸居公共住宅|cacao 可口雜誌

根據人口統計國際住房負擔能力調查,過去七年來,香港在世界上購屋價格最高的城市。香港建築師羅發禮(James Law)認為他設計的OPod 水管房房屋,可以幫助緩解香港的住房危機。OPod 水管房是低成本的微型住宅,設計採用常見的2.5m直徑混凝土水管為基礎,低成本建造出一人/兩人用的微生活公寓,水管房將在10平方米左右的空間內包含起居、烹飪和洗浴空間。羅發禮的構想是水管房可以在世界上任何地方建造,以緩解住房危機。同時,他也承認這其實並不是香港住房危機的長期解決方案,他從來也沒想過達到這種目的,他表示:香港住房中還摻雜著很多其他問題,單靠一棟建築根本不可能一勞永逸。

香港建築師羅發禮(James Law)設計的OPod 水管房前

首期水管房在香港土瓜灣一個未使用的地塊上展開兩年的試驗,由堆疊成兩層的21個單位組成。其具有模塊化的特徵,並有著高度的靈活性,可以在三個月內建成,並為20戶人家提供帶有共享廚房和生活庭院的住所。可惜受惠人數有限,該試驗最終無果。直到適逢香港仁濟醫院考慮設立過渡屋,於是與建築師一拍即合,轉到荃灣海興路地段繼續推行計劃。這批水管房選址荃灣海角街及海興路交界,地皮規劃用途為休憩空間,臨近海濱、荃灣路行車天橋就在旁邊,附近是工貿大廈。

仁濟醫院計劃向香港地政總署租用地皮5年,放置約110至130個水管房住房作為過渡性房屋。每個住房可住1至4人,以低於市場價格出租給等候公屋三年或以上的家庭或個人,或現正住在㓥房等基層住戶。住房租約不少於二年,估計可同時居住250至350人,全期五年料有500至700人受惠,預計2020年第四季度可入住。

水管房分為兩種,其中一種為方形水管房(Boxpod),實用面積約23平方米,可住最多四個人;另一種則為圓形水管房(Opod),由兩個巨型水管砌成,實用面積14平方米,可住1至2個人。水管房的層高3.2米,可裝天花板電風扇,牆身高處設置物架節省空間,可兩邊通風,並設有獨立浴室和廁所,但要共用洗衣間或廚房。各單位的門外亦有掛式垃圾桶,方便收集垃圾。水管房用地亦會設有多項公共設施,例如課室、醫務所、洗衣間、販賣機等等。

每一個水管房都配有公寓系統的智慧型手機鎖,還裝有無線網路和家庭自動化設備,以此更好的管理公寓資源。建築本身節省了對家具的需求,以最大化內部空間。水管房外殼為輸水和保護電纜上的混凝土水管,可以在短時間內堆疊成為低樓層的建築,形成模塊化社區,並在城市的不同地點建造/遷移。

與此同時,水管房還在研究居於海上的可能性。新一批漂浮水管房,利用了現有的貨駁船,計劃在每艘駁船為200餘人提供超過100個居住單元。所有單位都自帶浴室,社區空間則包括屋頂露台、公共廚房、遊戲室和社區中心。由上百個漂流的水管房構成的社區,可以提供成千上萬個可負擔的臨時房屋,並且貨駁船可以停泊在岸邊,或者錨定在香港周圍的颱風庇護所和平靜海灣中,以此為有需要的人提供快速住房。

羅發禮希望通過這個項目,化解部分香港人對空間的誤解,雖然市民們常常把房價飛漲歸咎於土地緊缺,但這只是部分原因。他接受採訪時聊到:香港是個人口密集的城市。然而,「我們沒有足夠的土地」這種說法並不完全正確。我們沒有大片的土地來建造大型住房,需要通過人工填海來獲得這樣的土地。但如果認真看看如今的城市,你就會發現還有很多空閒的地方。在天橋底下、大樓頂上、大樓之間往往有很多地方常年閒置。他希望城市規劃者,能夠橫向思考城市開發方式,將水管房這樣的住房塞進各種縫隙和空餘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