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是關於夢的語言,好逃避現實的方式來接近現實,而科幻電影是關於想像力、關於未來的,更是關於當下的。快速瀏覽眾多的科幻片中,看到身為人類對生存狀況的恐懼和期望。
《月球旅行記》(A Trip to the Moon)1902|導演:喬治·梅里愛(Georges Méliès)

影片講述了一群前往月球的科學家,從月球人手中逃脫、並重返地球的故事。其靈感源自凡爾納的小說《從地球到月球》和《環繞月球》,被視作第一部科幻電影。儘管是第一部科幻片,《月球旅行記》卻出色完成了對帝國主義的暗諷,以及對自命不凡者的嘲弄。後來還有彩色重製版。
《科學怪人》(Frankenstein)1910|導演:J. Searle Dawley
由愛迪生電影工作室製作。全片時長12分鐘,機位固定、特效簡陋,但卻絲毫不顯沉悶,是第一部無可爭議以怪物作為題材的電影。
《大都會》(Metropolis)1927|導演:佛列茲朗
故事背景設置在一個未來主義的反烏托邦城市中,講述了富有城主的兒子弗雷德與工人瑪麗亞,為克服巨大的階級鴻溝所作的努力,使這部距今近百年的科幻電影成為了永恆。不僅如此,微縮模型和攝影技巧,構建起龐大的工業化城市景觀,矗立在螢幕上的巨大歌德式建築,讓這部片子具有強烈的裝飾主義色彩。
《大都會》創造了一個記錄—史上最昂貴的無聲電影,人數最多的一場戲用了3萬名臨演。這部花費兩年時間製作完成的電影,花了約等於現在的兩億美金的預算,最後直接把製片人搞到破產。
《當地球停止轉動》(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1951|導演:勞勃·懷斯
此片上映的時候,冷戰才剛開始沒幾年,螢幕上這個像徵和平的銀色外星人形極具時代特徵,而他的遭遇以及最後的離去,也顯得意味深長。無需懷疑,1951年的版本比2008年的翻拍版本更值得欣賞。
《禁忌星球》(Forbidden Planet)1956|導演:Fred M. Wilcox
50年代的科幻電影中,小成本製作仍是主流,《禁忌星球》則是一個例外。這部片子由米高梅電影公司製作,耗資200多萬美元,而該片全球票房的成功對後來的科幻電影投資者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鼓舞,也是電影史上第一次講述發生在太陽係以外的想像故事。該片背景設定為23世紀,一艘來自地球的飛船奔赴太陽系外,找尋20年前一支失踪的探險隊的踪跡。片中機器人橢圓形的透明腦袋,幾乎成為了最經典的機器人形象。
《遊戲時間》(Playtime)1967|導演: 賈克.大地
《遊戲時間》沒有模樣古怪的怪物或機器人,也沒有無垠的宇宙圖景,有的只是各種莫名其妙的建築和設備、奇怪的聲音、平淡的情節和導演的未泯童心。《四百擊》的導演楚浮評價:好像是一部來自外星球的電影。在外星球,他們拍攝電影的方式跟我們完全不一樣。電影只交代了故事發生的地點——巴黎,並沒有鎖定具體時間;而且,影片中的人物對白並不多(但在環境音的設計上卻非常出色),甚至主要角色的特寫鏡頭都很少。種種細節即,便是現在重看也極具實驗性的處理。
《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1968|導演:史丹利庫柏力克
影響許多人的《2001太空漫遊》剛上映的時候,評價並不高,是一部超前於所處時代的電影,超前到連小說原作者都坦言沒有完全看懂。解讀可以有很多種。從某種角度來說,電影在完成之後已經與庫柏力克無關了。
▌延伸閱讀:愛他,或者恨他—庫柏力克《2001:太空漫遊》
《飛向太空》(Solaris)1972|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跟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其他作品一樣,《飛向太空》依舊是緩慢、卻具有致命吸引力的內省過程,就像讀杜思妥耶夫斯基的一樣難以咀嚼的、很挑觀眾。
《星際大戰》(Star Wars)1977|導演:喬治盧卡斯
談及科幻電影,從1977年的第一部到至今第九部,目前還沒有哪個科幻電影系列能夠像星際大戰一樣具有如此旺盛且持久的生命力。影片純粹的故事與當時頂尖的技術,應用在商業上極為合宜;另一方面,影片對親情、友情、愛情甚至師生情誼的詮釋也使得這部影片一上映,就輕易擄獲當時的觀眾。
《巴西》(Brazil)1985| 導演:泰瑞·吉連
在這部卡夫卡式的反烏托邦影片中,看到導演個人戲謔的個人風格,與大部分沉重的反烏托邦影片不同,對官僚主義的諷刺,被他通過卡通化的手法作為表達,隱喻和荒誕貫穿全片。另外,1995年的作品《12猴子》也非常值得觀看。
《阿基拉》(Akira) 1988|導演:大友克洋
宮崎駿曾說過:一個異能少年站在東京廢墟上,人們就知道這是大友克洋。毀滅與重生一直是大友克洋作品的主題,此片自然也不例外。無論是美術風格還是內容主旨,我們都可以很輕易地在後世日本的諸多作品中找到《阿基拉》的影子,比如《新世紀福音戰士》,比如《攻殼機動隊》。
▌延伸閱讀:怪獸.科幻 ‧ 末日 – 無限想像的東京大都會
《第五元素》(The Fifth Element)1997|導演: 盧貝松
儘管此片沿襲好萊塢英雄式的故事架構,也被批毫無內涵,披著科幻外衣的商業喜劇,但影片中那段高昂的演唱很難讓人忘。
《全面啟動》(Inception)2010|導演:克里斯多夫諾蘭
關於此片的解讀可以有很多種,錯綜複雜的故事,來自導演諾蘭數十年的思考結果和最終發力。你可以不喜歡這部電影,但卻不得不服。
《虛擬天后》(The Congress)2013|導演:Ari Folman
此片跟《飛向太空》都改編波蘭科幻小說家Stanislaw Lem的作品。《虛擬天后》提出了很多待討論的問題,如美好的虛妄與殘酷真實之間該如何選擇?什麼才是自我的本質。強大的故事架構、真人與動畫的交錯演繹,值得花時間一看。
▌整理報導:Bohe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