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飲食十個新趨勢:在後疫情時代,通過吃,保持健康、增加樂趣以及支持議題|cacao 可口雜誌

以世界為範圍盤整2020年,似乎沒發生一件好事。政治衝突、經濟衰退、氣候變遷有了它們的新戰友:Covid-19。一個人就算無感於千里之外的野火、蟲害所釀成的糧食危機,對去年年初搶購物資的景象多半也歷歷在目。儘管台灣幸運地避過第一波疫情,病毒危機仍凸顯出糧食供應鏈的脆弱性,從生產、加工、物流,最後抵達消費者的餐桌,其中只要有一個環節出差錯,消費者要面對的恐怕就是空蕩蕩的貨架。

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維繫良好平衡的飲食、滿足家人的情感需求,並通過消費支持時事議程,便是防疫時期的重要課題。在家烹飪和飲食的新習慣,帶動了線上相關課程的發展,消費者在購物時,考量也不再只是口味和價格,還包括食品的健康性,對能增強免疫力的保健品(如維生素)更是青眼有加。人們的飲食習慣總是能說明當年發生的事,2020年不是例外,隨著第二波疫情來襲,也將擴大它們的影響力。本篇文章整理了2021年可能出現的飲食趨勢以及變化,我們可以先透露給你的是,植物性蛋白質將成為食品行業的巨星!

1、大品牌將會放棄使用塑膠包裝

Photo via Getty

隨著人們意識到塑膠廢料對環境所造成的傷害,許多消費者開始關心起生產食品、護理品的公司品牌將如何解決此一問題,其中尤以素食者和無殘酷(Cruelty free)產品的使用者為大宗,而相關領域的品牌亦可通過更具可持續性(sustainability)的包裝以博得消費者的青睞。根據納斯達克(Nasdaq)發布的最新數據,可持續性包裝市場預計在2020-2027年期間,每年增長6.23%,至2027年達到4127億美元。

2、碳標籤(CarbonLabel)變得更加常見

碳標籤是指一項產品從原料取得,以至於配送、使用、回收整個生命週期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某種意義上,這樣的做法和在食品包裝上,標示卡路里數同樣具有革命性意義,前者直接影響食物健康與否的判斷,後者則為我們提供更簡明實用訊息:食物成分對環境的影響。

3、在家烹飪

Photo via Getty

假如在外用餐得忍受種種約束,勢必會提升自己做飯的意願,既能餵飽老小又能節省開支。這正是快煮餐(meal kit delivery services)的絕佳機會,免洗免切,還能按指定日期配送,連出門買的功夫都省下來了,按著食譜做便能享受料理趣味!

4、外出用餐

雖然和前一則趨勢矛盾,但請試想一日三餐,日復一日烹煮——光用想像都會膩(向煮夫煮婦們致敬!)。在台灣的我們可能難以體會,但有多達55%的美國人正在經歷「烹飪過勞」,也難怪媒體預測,當人們終於感覺到在外用餐足夠安全時,對現場調製的食品和飲料的需求,將會大幅激增。

5、素食雞肉稱霸2020年,2021年則是素食魚肉的天下

Photo via Getty

茹素的理由很多,其中有一部分的人試圖透過這種飲食習慣,中止家禽家畜遭宰殺的命運。在過去,素食主義者多選擇小麥和大豆取代肉類,如今,由植物性蛋白質製成的雞肉替代品,則有可能達成他們的初衷。在2020年,美國SIMULATE、Alpha Foods紛紛推出自家品牌的純素食雞塊,相同原料亦可加工為便於烹飪的雞柳條或肉餅,為那些雖不吃素,但希望降低膽固醇攝入量的人提供另類選項。繼素食雞肉的成功,素食魚肉可望在今年躍上舞台,如Good Catch和Sophie’s Kitchen已經推出「沒有魚的鮪魚」,就和雞肉替代品一樣,該類產品可用以替代真正的魚。

6、在肉類之外,別忘了還有雞蛋替代品

素食肉在2019年成為大熱門,2020年堂堂進佔連鎖餐廳的菜單,素食蛋也是在同一年取得爆炸性的增長。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的Eat Just, Inc.是一間專門研發蛋類植物替代品的公司,他們的產品「JUST Egg」能以固態和液態呈現,並預備在新加坡設立據點,以滿足亞洲市場的需求。根據南澳大利亞大學近期研究指出,雞蛋攝取量過多會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每天定期食用一個或多個雞蛋(相當於50克)的人風險將增加60%。這項新研究導致素食市場成為當前備受期待的競爭領域。

7、植物奶作為奶類主要替代品的好日子已經過去了

Photo via Getty

牛奶的替代品只能有杏仁、燕麥、腰果、米及豆漿嗎?歡迎我們的新任挑戰者,「堅果奶」開心果先生,生酮飲食的流行讓它和椰子油一起成為熱門商品,此外還有酪梨及南瓜籽。堅持創新,嘗試不同食材開發的廚師和食品技師大有人在,多考慮幾個選項不會是壞事。

8、除了維他命丸,你還有其他攝取維生素的管道

Photo via Antidote Chocolate

可能因為市場擴大,維生素保健品也開始變得「有趣」,許多健康品牌決定以糖果的形式吸引成年消費者。如Ritual和Hims等時尚品牌針對千禧世代,推出更加簡約的包裝,營養品牌Antidote Chocolate則將讓人有罪惡感的巧克力製成低糖,高可可含量的健康解壓零食,Sourse也採用同樣的戰術,在黑巧克力中注入B-12和植物性膠原蛋白。

9、「Adaptogens」?啥?

Photo via Vox

這個風行歐美的時髦用詞,在台灣被譯作「適應原」,專指那些具有無毒 (nontoxic)、改善生理機能失衡 (normalization)、且有廣效性調理 (nonspecific)等特性的草本植物,理論上具有抗抑鬱,抗疲勞等作用。

自2019年初,以擺脫酒精依賴為自我標榜的「關注清醒」(Sober Curious)運動成為新的健康飲食趨勢,非酒精飲料市場也因此大幅成長,預計至2022年增長至32%。如今,適應原飲料也將搶分一杯羹,由Kin Euphorics和Proposition Cocktail Co.等品牌生產的適應原飲料及宣稱,該款飲料可在社交場合提供足夠的輕鬆、愜意感,且沒有酒精的不良影響。

10、再生農業是新主流

如果在經過數十年氣候變遷教育後,消費者仍對相關議題無知無感,那才是怪事呢(好吧,忽略那些陰謀論者)。食品和相關行業如何能對環境產生積極影響?再生農業通過輪耕(指在同一塊土地輪流種植不同的作物),覆土作物(該類作物可防止土壤沖刷,翻入土中亦可作綠肥)使土壤肥沃,不致地力枯竭。世界各地均有政府和非營利組織支持可再生農業,以期減輕氣候變遷問題,並養活地球上的每一個人。

沒有人知道2021年會發生些什麼,唯一能確定的是,糧食的未來掌握在我們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