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起公共電話亭的時候,不,在這個手機幾乎化身為「聯絡」代名詞的當代,電話亭這個詞,甚至也消失在我們的對話之中。「有了手機,我永遠不會考慮用公共電話,事實上,我甚至沒注意到它是否還存在?」、「手機沒電了,誰在找公用電話?借別人的手機更實際。」諸如此類的想法在現代人之中已經司空見慣。在以前手機還不普及的年代,在公共電話亭前大排長龍卻曾經是我們熟悉的城市風景之一。身為巴西當地最具代表性的街頭家具,公共電話亭orelhão獨特的蛋殼型外表,在1971年1月20日推出便受到了極大的矚目,orelhão的建築師楚明(Chu Ming Silveira)成功打造出了獨屬於巴西大都會的城市風景。今年是orelhão誕生的五十週年,官方網站為了慶祝,公開了一系列當初的歷史文件與圖片,提醒著社會大眾orelhão至今仍被視為巴西象徵的獨特地位。


orelhão的催生者是來自於華裔巴西建築師
楚明(Chu Ming Silveira)出生於中國上海,當時正值國共內戰時期,為了躲避共產黨的迫害,在很小的時候便隨著家人先後到了香港、美國,輾轉流連來到了巴西的聖保羅,隨後家人便決定在當地定居下來。接受巴西教育的楚明,順利取得建築與城市設計專業的碩士學位後,1996年加入巴西聖保羅巴西電信公司(CTB)擔任建築師,負責公共電話亭的開發計畫,於是巴西最具有代表性的公共設施設計就此誕生:orelhão。從當時的文獻調查指出,一座寬敞的電話亭不但經常遭到破壞,也容易干擾到了人行道的行走空間,因此在有限的空間內要如何保有耐久性和耐候性,在楚明著手設計時,適應巴西的氣候條件以及良好的聲學效果成了首先必須被考慮的重點,楚明提出的解決方案採用壓克力玻璃纖維的蛋型外殼,既堅固又輕巧也能防火,這些成本低廉、安裝簡單卻有著獨特外型的大耳朵於1971年推出,很快便受到了市民的歡迎,形成了巴西城市街頭的獨特標誌。

利用簡單有限的設計達到最大的效果
儘管這些電話亭的官方名稱為「Chu I」、「Chu II」由 CTB 以楚明的名字來命名,但市民大眾更傾向把它稱作「orelhão」,orelhão在葡萄牙語是「大耳朵」的意思,這些惹人注目的電話亭,甚至獲得了鬱金香、宇宙人頭盔等奇怪綽號。如耳朵般的蛋型結構設計能夠反射大部分的外部噪音,同時使電話亭使用者講話的聲音透過弧形介面的反射匯聚到曲綠半徑的中心-耳朵所在的位置,在半開放的空間下,有效地減少干擾,使聲學作用達到最好的效果,不論是在任何極端天氣抑或是車陣壅塞的大馬路旁,任何人都能夠擁有良好的通話體驗。輕巧的蛋殼結構讓它能輕易安裝在各種介面上,例如加油站的牆面上,也能透過垂直支撐的結構裝上兩個以上的orelhão,可以說,楚明的成功之處就在於她使用最少的材料成本,卻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空間聲學效果,與環境匹配的良好設計在聖保羅市獲得空前的成功,被當地媒體形容為「巴西電信公司送給聖保羅市的禮物」。

這項成功的設計隨著時間逐漸擴散到了聖保羅市以外的地方,由於這樣的公共電話亭被認為非常適合熱帶地區,隨著設計師持續的優化和改良,orelhão甚至出口到了如祕魯、哥倫比亞、巴拉圭等拉丁美洲國家,成為這個地區的獨特城市地景。全盛時期,巴西境內甚至有130萬座電話亭,儘管隨著手機的普及,這些鬱金香型的街頭設施逐漸地受到眾人遺忘,然而楚明簡單而有效的創新設計,在迎來五十週年的如今,科技的日新月異,卻依然無法撼動orelhão其代表性公共設計的地位,到現在仍為巴西人行道上的街頭家具增添獨屬於當地的迷人色彩。
▌整理報導:實習編輯曾泓華|圖片來源:orelhão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