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地景藝術節(Taoyuan Land Art Festival)邁入第十屆,再次帶給世人不一樣的桃園印象,以「文化地景」為概念,提取在地歷史文化和地理景觀底蘊,連接大眾與桃園的社會關係;此次展覽溯源至桃園早期發展重鎮「大溪區」,探討並集結大漢溪造就的自然、文化及產業史景觀,推展出此次藝術節主題「川行脈動」,企圖展現大溪簇新的燦爛風貌。
桃園地景藝術節以大溪河濱公園、中庄調整池、大嵙崁親水園區、月眉人工濕地與山豬湖生態親水公園為重點展區,特邀國內外28位藝術家,攜手14組在地社區、學校,創作出30多件展品。下列為讀者整理出5大主要展區必看展品:
左岸:大溪河濱公園
取水

河流是生命臍帶,也是尋找探索安定的居所,人和自然共榮土地養份。藝術家伊祐,與撒烏瓦知族人在原鄉是同條河流生活的花蓮阿美族人,《取水》帶有Pakelang(漁撈祭)之意象,Pakelang在阿美文化中有重要意涵,當族人脫聖返俗時的中介儀式。阿美人與自然,不只是單純信仰或宇宙觀而已,並具將河流與陸地視為一體的儀式,成為「生」的環境知識體系。和萬物成為家人,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情,看著作品,回到和自然共存的謙卑與美好。
山林遊樂場

你怎麼期待一件遊樂作品,在看過都市裡各式大型公園遊具之後?藝術家安君實(拔舒浪.魯魯安)將兒時在山林探險的回憶,轉化成都市裡的山地遊樂場,營造山洞意象,呈現小時在山中玩樂的環境,利用空間高度的設計,或站或蹲、或走或爬,或躺或坐,讓大人小孩用自己身體的各種姿態,盡情玩樂穿梭其中,如果玩累了,亦可就地休息,打破藝術裝置與人們的藩籬,每個人都能在作品中享受片刻寧靜。
來時路

此作品也與原住民族有關,以阿美族傳統魚笙為造型發想,象徵撒烏瓦知部落傍水而居的遷徙過程,一段接著一段的連接意象,象徵來時路,包含部落自立造屋的歷程與沿革,從花蓮來到桃園大溪安家立命,歷經拆遷危機,經過族人的共同努力,喚醒社會對於部落主體性的重視,也讓大眾有機會體認到各族群同在這片土地深耕歷程艱辛,值得相互理解與尊重。
左岸:中庄調整池
雲之塔

是一件百分百會佔據你社群發文的一件作品。雲之塔為游文富的創作作品,擅長玩竹的他,以對「竹」的豐富知識為基礎,利用自然素材隨時間變化的特性,在作品中置入時間的流動感;同時,也利用竹材與日常生活的密切和親近,在作品中傳達鄉土溫度以及溫潤的情感。游文富過去也曾參與2020桃園地景藝術節,作品深受好評。
右岸:月眉人工濕地
雲

作品以「水」為概念,回應孕育著桃園台地的大漢溪,藉「雲」的符號形象回應自然崇敬的信仰,訴說河流與人的關係,藝術家李蕢至以木材與竹子構成,使用對環境友善的有機材料來降低碳排放量,建立碳匯來抵消無法避免的碳排。李蕢至也希望藉由「雲」置於大地上,在人們生活之間連接自然信仰與天地的宇宙觀,創造出一個與自然共生的棲地空間,讓觀者感受敬重天地山川的象徵寓意。
右岸:山豬湖生態親水公園
超日常風景

《超日常風景》為空間藝術家小林響為山豬湖生態親水公園所營造的空間,作品分別散落在四個區域,入口區、池邊甲板區、森林區和公園內部,呼應山豬湖親水生態園區採用尊重自然的法則設計規劃,作品亦採用溫潤的材質,如竹材、布料,搭配編織裝置。當遊客散步在當中時,不用刻意追尋其作,在不預期的狀態下,邂逅小林響的作品,反讓超日常風景五個字更能突顯其深意。
關於2022桃園地景藝術節|2022年9月8日~9月25日,10:00-17:00
展區:大溪河濱公園、中庄調整池、大嵙崁親水園區、月眉人工溼地、山豬湖生態親水公園
更多活動詳情可至官網查詢
▌整理報導:林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