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北美館三樓的迴廊是很奇特的空間,每次你來訪的時候——即便目的地是其他展覽室,也會覺得它好像有什麼事情正在發生。儘管外表瞧不出端倪,但並不難發現,經常有民眾流連此處低聲交談,或自上方往下眺望,好像在觀察環境中有什麼值得留意之處。
於 9 月17 日正式開放參觀的全新年度計畫「崎 Heterogeneous」,有點像是利用三樓迴廊既有的開放、流動的場域潛能,以「紙」為媒材進行實驗,現地製作可供民眾隨意穿繞、漫步、探訪的奇山異域。該展為北美館首度與樹火紀念紙博物館合作,由FENKO 鳳嬌催化室擔任策劃,邀請到劇場服裝設計師李育昇、書畫修復師林煥盛、燈光設計江佶洋等人進行跨界合作,結合建築空間、季節光影、技藝工法、媒材特性,以多層次的堆疊、組合與變化,再現山中奇景,為觀眾帶來一場如入幻境的體驗。


「鳳嬌催化室一直以來努力的方向,是突破『紙』舊有的目的與模樣,讓它變立體,讓它成為一條道路。」品牌總監李依耘這麼說道。
展覽「崎 Heterogeneous」,取heterogeneous(非均質)之義為創作語彙,以紙與複合媒材建構空間,通過各種紙材纖維的特殊性與量體,形塑空間的流動感。展覽按北美館 3C 迴廊走向,依序規劃「山徑」、「飄浮之境」、「流光」三個主題,置身其中,你會看見土壤、苔蘚、岩層、山壁,它們均是以紙捏塑而成,藉由媒材的透光性反映空間與量體的虛實,也呈現岩層的質地變化,以及光在其中流轉的溫潤色彩。
在這當中,很難說有誰屬決定性的關鍵,各個環節都有其細膩之處需要分工處理。如你將在展覽中見到的奇山怪石,林煥盛、江佶洋、李育昇都各有功勞。「以前作服裝設計,我習慣用加法進行創作,替原本就很精細的傳統刺繡再加入新的語彙,但這次與鳳嬌的合作,必須以減法為出發點。」李育昇說:「只用一種材質,那就是紙,題材也鎖定在與山景、巨石。」




在這樣純粹的創作狀態下,李育昇以手工揉撕摺塑,擬仿石面不同的紋理、立體感及造型,林煥盛則顛覆了其所擅長傳統裝裱技術對平整的重視,容許光影的隨機性與之共存。燈光設計江佶洋則以不同角度、色溫的光照,彰顯紙張的質地,強化作品的結構及美感。他表示,來到現場的觀眾除了展場燈具提供的光線,也可以留點心思給自然光,「如果你分幾次在不同的時間點、季節前來,會察覺到三個主題場景中光感的變化,通過明暗對比的差異,從而意識到時間的存在。這裡有個『經過』的過程,我覺得那是很美,很讓人享受的。」

紙不只具備文書記事功能,它也能創造空間,甚至勾起你對台灣一方風景的聯想。溪流自山脈間穿過的縱谷、被溪流沖刷打磨的岩石稜線、海岸裸露的礦層……現在,都在北美館的一隅為紙所呈現。其中,文明與自然、輕與重、光與暗,都在進行著辯證。「那是很兩極的體驗,但也是種摸索。」李依耘說:「隨光影和動線的引領,你往返在現實與心靈層面,尋找平衡寧靜的狀態——我覺得那才是整個展覽的核心,也就是『紙』這個媒材與生俱來的,安定人心的能量。」

▌整理報導:康樂|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