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展覽精選十檔介紹:在不妥協處,觀看藝術為現實設下的巧妙伏筆|cacao 可口

藝術家何德來寫下「今日終了 毫不後悔 明天的日子 也要繼續走下去 吾之道」,人們憑藉著什麼而邁向未知?有沒有可能,所有來到腦海中的抉擇,其實並不是真正來自於你?媒體、社群都可能左右著你的覺知。在明日尚未來到前,將何德來的詩句,多念個幾回,感受藝術以不同面向包圍你、提醒你,最好的,都留在此刻。


Signal Z

展覽概念源自齊格蒙.包曼(Zygmunt Bauman)提出「液態現代性」(liquid modernity),延伸思考在當代社會中關於流動/液態的意象與狀態為何?展覽展現Z世代處於後全球化時代下,真實與虛擬世界中隨處可見的各式景觀,其中又分別指向「平滑影像」、「流動空間」、「當代身體」、「消散風景」四個議題。

邀集15組數位原生族群的Z世代藝術家:黃怡嘉&吳柏葳、傅寧、楊立、楊傑懷 & 呂柏勳、阮柏遠、洪梓倪、洪聖雄、貳進、陳姿尹&莊向峰(陽春麵研究舍)、林政佑、李珮瑜、石在工作隊、李承亮&蔡咅璟、空城現場(王正祥&林彥翔)、廖昭豪,以「景觀」的概念串接出液態社會下當代生活的觀察與體驗,探索當代社會中各種流動特質現象,引領觀眾一同獲得回看生活的契機。

展覽日期:2023.7.29—2023.10.22

展覽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 


一一重構:楊德昌

作為臺灣新電影運動開創者之一的楊德昌,其作品對於都市再現、性別權力、政治反思、歷史暴力、社會變遷及多重媒介有著超越時代的洞察力與批判視域,為臺灣電影留下難以被取代的資產。將楊德昌電影世界帶入美術館展陳,乃是對於其名作展開共時性的影音造形,讓觀眾沉浸於電影世界,展開視聽感受。

本計畫緣起於2019年,楊導遺孀、鋼琴家彭鎧立女士將一萬多件未曾公開的電影文物寄存於國家電影中心(現影視聽中心),當中完整保存銘刻著已故導演各創作階段的電影筆記、作品企劃書、劇本、書信、製作文件及眾多影音資料等;並由北美館王俊傑館長與電影學者孫松榮與研究團隊協作,共同從巨量的檔案文獻中重新挖掘楊導的思維體系與創作密碼,在北美館透過展覽以體現其精彩創作脈絡。

展覽日期:2023.7.22—2023.10.22

展覽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人類世—凝視.消逝中的地表

《人類世-凝視.消逝中的地表》以動人心魄的影像、電影和沉浸式體驗呈現人類對地球影響。展出國際知名攝影師愛德華.伯汀斯基(Edward Burtynsky),以及知名紀錄片導演珍妮佛.貝奇沃(Jennifer Baichwal)與尼可拉斯.德龐希埃(Nicholas de Pencier)共同創作的作品。本展除了在加拿大展出外,2020-2023更在義大利、瑞典、荷蘭及阿根廷等地巡迴展出。而此次到台灣的巡迴展更是首次加入在地藝術家齊柏林、楊順發、盧卡斯與盧昱瑞到展覽中,一起探討「人類世」對於地球的影響,重新省思人造地貌、地質變異與自然生態間的關係。

展覽日期:2023.8.12—2023.12.3

展覽地點:高雄市立美術館 


吾之道:何德來回顧展

展覽以「吾之道」為名,主要是彰顯何德來獻身藝術的決意,以及他另闢蹊徑後建構的藝術之路。繼1994年「何德來九十紀念展」之後,北美館再度推出以何德來創作為主軸的策畫展,重新審視館藏品外,同時整合館藏與家屬手上長久以來一直無機會曝光的書法、水彩、素描,以及筆記、手稿、照片等文獻檔案,以更寬廣的創作脈絡,探究何德來藝術實踐的多樣形態及其交互關係。

何德來終其一生不向官方體制妥協,拒絕商業利益,對於創作自由的信念,以及藝術純淨的本質,如此堅持,實屬不易。「吾之道」正可以呼應其內在心境:依自身的決斷,率直地回望過往,堅定地面對未來。

展覽日期:2023.7.8—2023.10.22

展覽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無感減輕

無感減輕Insensible loss指在正常生理狀態下,人體經由皮膚、呼吸道和排泄系統等途徑所失去的水分,此類流失通常不會被感知。而在過去,人們認為死亡後的體重減輕與無感減輕有關,但這兩者之間的減重效應,其實並無可比性。

在《無感減輕 Insensible loss》展覽當中,catman從一段日常嬉戲中延展了毀壞與死亡;藝術家蔡尚孚透過幽默的方式回應日常中的觀看關係;梁晏齊拼組不同羽翼進而創造共生共存的有機體;林政佑搬移了日常工具與生活指引的錯置;蔡尚孚透過幽默的方式回應日常中的觀看關係;林俊遑、黃紀虹、鄭子芸關注資訊封包的重量消逝;Noor Abed 以民間故事拼貼召喚離散的記憶。

展覽日期:2023.7.28—2023.9.24

展覽地點:潛艇Submarine


馬祖國際藝術島

第二屆馬祖國際藝術島主題為「生紅過夏」,呼應藝術醞釀發酵的過程,這個過程遠遠不只一個夏天,而是數百年來,先民以漁以農,以及戰地政務時期留下來的文化資產,透過藝術及設計的手法轉譯再生,再經由藝術島釀成藝術的展場。以五屆十年為尺度進行思考的馬祖國際藝術島,不只是地景的妝點,更要作文化治理的酵母,承繼無數個夏天的島嶼釀,重釀一罈以十年為度、生紅過夏的藝術豐饒佳釀。

展覽日期:2023.9.23—2023.11.12

展覽地點:馬祖列島


蜜蠟時代—陳妍伊個展

在兩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維綸多夫的維納斯》是人類雕塑歷史上最早的人體圓雕傑作之一。其象徵的是生育能力,誇張的手法表現了古代人們希望繁殖多產、人丁興旺的思想,是原始社會生殖崇拜的一種體現。維納斯的形象在在都反映出人類對美的一種追求和表現,照應著各個時代下人對美、對欲望、對女性的看法。自維納斯的誕生起,似乎就是一個矛盾而複雜的母體。 我以自身的母體形象為基礎,交棒給蜜蜂一同與我塑造的造形為題,持續發展並加以變形。

展覽日期:2023.8.10—2023.8.31

展覽地點:十方藝術空間


在浮木上跳舞—紀少淵創作個展

展題以「浮木」隱喻人逢關鍵時刻出現的及時幫助或恩惠,紀少淵以日常所觀察到的不同景象去延伸,以良好的自我感受心理暗示人類追求穩定卻忽略當代時局存在的危機現象。

畫面筆觸時而內斂與猖狂,將日常中隱藏的暴力,藏匿於明亮歡快的場景中。勾勒出當下人們內心活動的具體流動,詼諧暗諷的圖像安排,控訴關係中形成的焦慮,在如中世紀歐洲宗教場域,或是如中國園林山水的雲霧中,紀少淵的畫面彷彿寓言般,以簡潔風趣地方式訴說人性的多變與存在與否的哲學思考。

展覽日期:2023.8.5—2023.9.28

展覽地點:金車文藝中心 台北南京館


酷共生

面對生態中多樣的跨物種關係,哲學家凱倫.巴芮德(Karen Barad)則提出「酷兒展演性」概念,擷取人類「酷兒」性別理論中奇異、難以定義何謂正常的特質,為數種生物建立酷兒論述。

「酷共生」展覽由兼擅科學與當代藝術領域的新銳策展人林承緯策劃,本次展覽援引演化生物學與性別理論的概念,邀請劉玗、李紫彤、莊志維、吳思嶔、顧廣毅、張辰申、狸貓換、蘇琬婷、葉采薇、徐顥芸及張立曄共11組背景各異的藝術家,包括建築、生物工程、醫學等不同領域,企圖在跨科際的敘事調度下,交織出數個充滿差異與活力的共生提案。

展覽日期:2023.7.22—2023.9.17

展覽地點:北師美術館


EARTH Beta 張騰遠個展

「EARTH Beta 張騰遠個展」像是一部故事書,以豐富的視覺娓娓道來近三年世界的大小變化,微觀而宏觀地反應了地球遭逢疫情的種種劇情;在鸚鵡人的扮演下看似虛擬的情節,卻也是人們現實世界的真實。張騰遠的創作游移於虛實之間,帶領觀者橫越了往昔、當下及未來的時間感,穿過無數大小地球的空間與角落。「EARTH Beta 張騰遠個展」提供了觀看以外的試想與沉思,也許地球將會不斷重啟(Reset)與安裝(Install)?都為人類世留下了巧妙的伏筆。

展覽日期:2023.7.4—2023.9.3

展覽地點:嘉義市立美術館

▌整理報導:林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