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特別喜歡導演魏斯.安德森(Wes Anderson)對任何一個細節都不放過的過分要求,他將細節帶入生活、將生活化為元素,激發我們跟著想一探究竟的好奇心。他尤其擅長將插畫的美學運用在電影海報中,並進行了藝術的重新詮釋。與他合作的眾平面藝術家、插畫師們,他們是如何與安德森合作的?除了他有強迫症、力求完美之外,還有更多。
▌延伸閱讀:當魏斯.安德森策劃一場文物展
親弟弟Eric Anderson是最好的左右手

艾瑞克.安德森(Eric Anderson)在畫家母親的畫堆裡長大,從地質學家父親身上,繼承了細膩、優雅的寫作風格,特別對地圖情有獨鍾。從九歲就開始參與哥哥的電影了,還時常在電影中客串演出,如:《月昇冒險王國》的Secretary McIntyre、《海海人生》中的Air Kentucky Pilot,《都是愛情惹的禍》中的建築師,甚至在《超級狐狸先生》中擔任Kristofferson的配音。
許多人會問他:為什麼沒有像哥哥一樣走上導演之路?艾瑞克在年輕時,確實有想過成為電影導演,在哥倫比亞大學電影學院,只讀了一個學期,就發現自己雖然喜歡電影,但對製作電影沒什麼興趣。後來他一邊寫作,一邊作著房屋仲介。有一天在看房子的路上,他看到一張非常精細別緻的測量圖,細緻地畫出了當地所有的街道和房屋,讓他立刻著了迷! 他從此開始畫畫,也找到屬於自己的講故事的方式;而哥哥也開始找他合作,不只因為兄弟情誼,更因為他們在理念和審美上有著一致的想法,也比別人更能理解哥哥的完美主義。

Max Dalton畫出安德森的小宇宙

2013年,出版社特別規劃了,匯集安德森集長篇導演訪談、大量珍藏的手稿、劇照等的作品書《魏斯.安德森百科全書 》(The Wes Anderson Collection)。封面插畫,找來擅長音樂、電影和流行文化領域的藝術家馬克斯.道爾頓(Max Dalton)操刀。
道爾頓從兩三歲開始畫畫,十三歲就立志要當個畫家。 他為電影史上的偉大作品,如:《ET》、《大白鯊》及《黑色追緝令》畫過海報;也為建築大師法蘭克.蓋瑞(Frank Gehry)畫過作品集。他熱衷20世紀早期建築的繁複結構,所以安德森電影中的各種標誌性場景,他都能精準地抓到任何細節與小元素。就連電影人物的角色特徵、標誌性造型都沒有遺漏。他的風格復古中又帶點俏皮,他說這都要歸功於小時候愛看《粉紅豹》以及早期50、60年代的兒童讀物。



Ian Dingman從粉絲擠身合作之列

芝加哥插畫師伊恩.丁曼(Ian Dingman)同時也是書店的藝術副總監。他回憶起The Criterion Collection 出版商,因為要作《脫線沖天炮》的重製海報,找上他的經驗,因為當年他第一次看《脫線沖天炮》的時候只有17歲,當時,他還把海報貼在房間上,沒想到29歲時,能為安德森畫重製海報。
能與安德森合作,是丁曼夢寐以求的合作,就算之後接受採訪說道:他基本上只是打了黑白線底稿,至於色彩的部分,導演都有非常明確的指令。全程每個部分,安德森都註記詳細的概括,如果沒有得到他的點頭,插畫無法動任何一筆。於是,這個重製海報,除了條碼之外,全部都是由手工繪製的工程整整耗時八個月。

神秘故事的保守者Javi Aznarez

相信許多人都在期盼安德森最新電影《法蘭西特派》(The French Dispatch)的上映。至於海報上的訊息到底代表了什麼?第一次與安德森合作,西班牙插畫師哈維.阿茲納雷斯(Javi Aznarez)則表示必須要保守秘密。他雖然在繪畫領域經歷豐富,但卻是第一次與電影合作製作,在一起工作了一年後,他非常感激安德森的信任,最終誕生的這張海報。
封面靈感來自《紐約客》,因為安德森是它的收藏迷,連40年代都好好保存下來。這部新電影同時也是給記者的一封情書。電影圍繞著一家雜誌社展開,阿茲納雷斯畫畫之餘,他還為電影中扮演插畫師的演員,作手部替身。從預告片中,除了聚集眾獨特演員之外,混亂緊湊的劇情,也被阿茲納雷斯用忙中有序地安排進到了插畫中。

▌延伸閱讀:請給我魏斯·安德森風格
▌整理報導:Bohe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