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紐約魏斯貝絲, 重新醒覺的人世滄桑—何孟娟|cacao 可口雜誌

在紐約大都會的神祕區, 一個突兀活在華麗新潮縫隙間的老靈魂-魏斯貝絲藝術家公寓(Westbeth Artist House),這裡是美國第一個將老舊公寓再利用的範例,1968年至1970年,紐約市政府開放魏斯貝絲384個房間,給各領域藝術家承租使用,以低廉的租金讓藝術家可以在此住到老死。2013年進駐魏斯貝絲的何孟娟和德國藝術家 Moritz Partenheimer合作,一起尋訪久居於此的藝術家,並在徵得同意後,以各自的角度記錄下空間中的呼吸、心跳。

何孟娟作品

生活是故事,故事即是生活。世界上所有的故事都是經過扭曲的,經過生活記憶的扭曲、言語表達的扭曲、聆聽者和自身經驗連結後,所產生的扭曲。何孟娟這系列的創作便是如此,駐村生活中,聆聽著鄰居藝術家們口述生活故事,在聽故事的當下,她發現想到的畫面都來自故鄉台灣的生活。

「我們不會特別干涉對方,雖然選擇的表達型式不同,但是我們想的事情很一致,那就是,人都是關心『人 』的溫度的。」展覽中,將何孟娟和Moritz 在同一個現場創作的作品兩兩並置,13組26件作品,何孟娟用他鄉的視角,搭配數位合成的應用,將意識中的虛構注入現場,加深時間空間虛實交錯的延展與厚度,以外來者的視角,在腦海中構築家鄉的景框,好奇而有些疏離地透過景框窺視在地、連結原鄉;Moritz則將空間中無機而冰冷的靜物,精心擺置之後,用物品的局部做幾何構圖,重建,或者該說挖掘出物品有機的生命感,讓觀者在聚焦靜物本身的同時,回過頭感受物件內藏的溫度和故事。兩人從不同觀點著手,各自有中西不同的回憶審視。沒有刻意的誰配合誰,只憑著兩人的默契,快速的完成作品,並掌握所有細節。「將作品一起放在牆上時,發現如此契合,才很安心的裝裱!」何孟娟與Moritz 這樣說。

何孟娟作品

平日創作之餘,何孟娟在魏斯貝絲的藝術家鄰居們,普遍年齡層偏高,看著這些長輩的生活態度,聽著一位肌膚佈滿歲月痕跡的老人,高聲說著自己的未來。「我們還可以更快樂,無論多老!」 對照之下,何孟娟開始反思:台灣的老人實在太不快樂了。會想住在裡面嗎?「自己不會想住裡面,這裡比較適合繪畫的人。」何孟娟回答道,住在魏斯貝絲是需要高人一等的抗壓性,這裡有像是蜷伏在地底的蟲子,難窺光明的室內空間,因此,何孟娟和Moritz一致認為年輕的靈魂不該屬於此地。

回歸到生活,藝術家的生活是一連串永無止盡的建構過程,活著的每一天都在追求、建造一個足以容納自己,所有超乎常人感受力的世界。「各自活在自己的世界,藝術是對外聯絡唯一的出口。」何孟娟相信烏托邦的存在,只要藝術家活著的一天便存在。訪問的最後我們問:「有想過透過藝術改變世界嗎?」「不想去改變什麼,這個世界就是這樣進行,過程比較重要。」確實, 改變世界多麼遙遠,藝術家的工作便是自己創建。


原文刊於cacao Vol.15《UTOPIA》

關於創作者:何孟娟
1977年生於基隆,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碩士, 現從事數位、當代攝影。作品典藏於國立台灣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關渡美術館、鳳甲美術館、澳洲白兔美術館、韓國光州美術館。2013年紐約ISCP駐村、2009年巴黎西帖藝術村駐村。瑞士攝影獎Prix Pictet以及亞洲先鋒攝影師 Asia Pioneer Photographer提名。曾受邀於法國、德國、西班牙、 捷克、印度、韓國、中國北京、美國紐約、德州等地展出。作品代表系列《我是白雪公主》,關注於「人」 的心理狀態,2011年《女孩》系列則翻轉觀看角度, 將跌倒、挫折也視為另一種美麗的象徵。

▌interviewer:sinsin Kuo Text:Louis Lee Photo Providers:Hu’s 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