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吳晟的皺紋被時間鑿刻地很美,和渾然天成的物事一樣,遠觀近看,都有著莊嚴的象徵。在由導演林靖傑所拍攝的吳晟個人紀錄片《他還年輕》中,我們還能探見這位詩人更多,他的脆弱與執著,以及他如何費力調度腳步和心神,投入創作、介入社會運動,天地人共睹,一顆落子如何無悔,其實大可以丟下一句,「剩下就是你們的事了」,但他不肯就此揮揮衣袖,他還有想寫的詩、想種的樹、想守護的人,他不肯就此溫馴地走入永夜。於是他永遠年輕。
離開書桌
30世代的人,幾乎都讀過詩人吳晟的詩,他傾向吐露真摯的白話,老嫗皆能解,情感沒有彎折很直接,使人感覺親近,觀者隨著紀錄片的鏡頭前行,彷彿也一腳踏進吳晟的三合院,那裡洋溢著純樸的生活感,風好像特別喜歡待在那,而在房子裡進出流動的人,都是生命力旺盛的人,在日子中力求前行,以自己的生命,理解其實不怎麼容易理解的生命課題。
例如像長女吳音寧的「北農事件」,讓詩人一向平穩的生活,似杯破水流,難以收拾。導演林靖傑琢磨「北農事件」發生在吳晟一家,如何掀起洶湧高潮,或許觀者不必以一樁政治事件去回顧彼時角力,更不該進行一次孰是孰非的秋後檢討,即使有著經年累月的經驗加身,詩人,甚至常人也難以將親孩之事,客觀置之度外,所以他離開書桌,久久無法完成一篇文、一段詩。
紀錄片貴在真實,而真實深具重量。沒有人願意在自己脆弱時,被鏡頭捕獲,但人們也確實想得知,甚至是以求得一次人生解惑或戰力提升的心態觀看:在面對這道北農考題時,詩人如何躊躇、低吟、凝視而終將涉險。導演林靖傑向公眾表示,自己沒有料想到電影會在此遇上湍流,「一開始我有寫拍攝架構,但是現實生活不可預期,老天寫的劇本更是出乎意料。我從旁紀錄下作家面對難題漩渦的拉扯、脫身、昇華的過程,和文學對他的影響。」

走向土地
詩人的文學,始於土地,所以當他不坐在書桌時,他便走回到他最熟悉的大自然,我們跟著鏡頭會看見許多綠色,以及發現肉眼無法攝入的熱汗,有時候他柔和的臉龐,出現在自家田地裡,也有時候他穿梭於為紀念母親而打造,種滿台灣原生樹苗的「純園」中,和民眾講述永續生活理念,他同時也花上許多時間,和其妻莊芳華走入濁水溪,電影中也有一段與安哲羅普洛斯電影相近的如夢之境,那是在彰化芳苑大城溼地,灰中帶青的濕地,消融時間和目的,在望不著邊際猶如虛構的現實裡,他和妻子牽起孫女的手,讓濕地的水溫柔浸潤他們的雙腳,這樣夢幻的行程,也是從一次歷劫歸來的成果,然而國光石化開發案撤案後,仍有許多雙眼睛在這持續盤旋未去,守護土地,似乎仍未成為普世共持的價值。


回到書桌
在導演林靖傑近身拍攝的4年期間,吳晟終於還是回到書桌,時常是提著一口氣,用筆如刀,像是想從掙扎中脫身,他寫字或許像從前一樣以憂慮或憤怒為出發,但他同時也急,因為他沒有更多時間。

然而島嶼還年輕,在電影首映會上,詩人說著其實自己不像電影裡那樣憂愁,大多時間仍是開朗健談的,這位國民阿公也喊話,「台灣是非常年輕的島嶼,還在衝撞成長,在問題中磨合,還在茁壯。要用疼惜的心情來對待、愛護台灣。」城市喧擾褪去,他會再次回到溪州,走進他的書房,坐在他可以望見綠意的書桌前,一個字接著一個字,像澆灌著什麼一樣地寫下來,為長年和大自然疏離情感的人們,長出對於土地的孺慕之情。
▌整理報導:林圃君|圖片提供:目宿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