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唱華語歌曲的星火燎原,專訪「沒有新歌的唱片行」店主小風:好的翻唱歌曲,會震盪你的靈魂內裡|cacao 可口雜誌

蘇永康於2017年推出翻唱專輯《Love From The Last Century》,在專輯文案上這樣寫著,「上世紀的愛才算真愛,經得起時間洗煉,爐火純情。」談起90年代,不只歌迷會神往,就連唱歌的人,無論輩分或走紅程度,都是一個太燥熱太輝煌的時代;上個世紀那麼好,好到新的紛至沓來,有的人還不屑一顧,不止一個蘇永康在舊時代裡張望,一首過去生出來的歌,不像電光石火,一晃就滅,反而吸引無數後人再次作自己的傳,「沒有新歌的唱片行」店主小風和我們娓娓道來,華語翻唱歌曲精彩的燎原與傳承。

「沒有新歌的唱片行」是全台第一間專售經典流行音樂的獨立唱片行,店主小風浸淫華語歌曲至深,希望能讓越來越多人認識並愛上華語歌曲。|photo by 小風

不是換個人唱,就是翻唱

訪談開始不久,小風就提醒我們,一首翻唱歌曲是否成功是中性的,反過來說,當然也取決於主觀的個人品味,而對小風而言,要把翻唱歌曲詮釋得好,首重誠懇,「用心去唱,唱出歌手本身與這首歌的連結,聽眾才會聽出感動。」近年王若琳《愛的呼喚》是小風少數眼睛一亮的佳作,「有創意,有作出自己的風格,常有客人來買他的片子,總會問我王若琳的翻唱專輯好不好聽。我會說如果你順著王若琳的毛摸,你會覺得非常好聽,但如果你不喜歡這個材質,你會覺得可怕,評價非常兩極,加上王若琳又非常喜歡大的歌,大的人,像是梅艷芳、鄧麗君。」

把時序拉長,慢慢貼近小風熟悉的年代,小風說出三張他心中堪稱經典的翻唱專輯,「我走唯美路線,當年第一次聽到王菲的《菲靡靡之音》時,整個瘋掉,那個瘋是,救命啊!鄧麗君怎麼變成這樣?但那張專輯變成一種神奇的,類似麻辣鍋的東西,一開始不怎麼喜歡吃,覺得好麻、好辣,可是越吃越好吃,持續聽下來,王菲的翻唱很特別,以那個時代的角度重新詮釋,現在聽也完全不違和。」小風接著說第二張是殿堂級的粵語翻唱專輯,來自關淑怡的《“Ex” All Time Favourites》,聚焦70-80年代歌曲,同樣極富創意。

第三張,也是這幾年小風反覆聆聽的則是蘇永康在2017年推出的《Love From The Last Century》,唱林憶蓮、郭富城、梁朝偉的舊歌,整張玩爵士,小風提到整張專輯讓他感到非常驚喜的是編曲人為雷頌德,「一般我們想到雷頌德就是廣嗨歌,像〈不如跳舞〉、〈呼吸不說謊〉,整張專輯由他編曲,非常妙。蘇永康在專輯裡唱了8首粵語歌、2首國語歌,很舒服,非常耐聽,歌手與樂手以one take的方式錄製而成,聽眾可以感受非常現場、真實的東西。」小風進一步解析,在歌壇已經具有相當地位的歌手,事業發展到一個階段,他們有足夠能力去決定翻唱的歌曲,甚至經過熟思熟慮去探究歌曲意義,並小心斟酌如何進行改編,「當然因為這些歌手,如王菲敢依照自己心意翻唱鄧麗君,就算只能賣出20萬張,也不至於毀掉,能夠承受市場毀譽參半的評價。」

說來可能稍嫌抽象,但一張翻唱專輯能否成功,也跟歌手能否灌注靈魂有關,「要讓大家忘記原唱是最高境界,像是許富凱的《拾歌》就是一例,成功唱出自己的味道,首先選入的10首歌都是女歌手的歌,許富凱要唱,就會有相當多層面要考量,比如既不能唱得太娘,又要能妥善轉化女性視角。這些歌曲全都經過重新編曲,許富凱能做到創新而又不破壞原曲的情感和訴求,最終讓他拿下一座金曲獎。」

未來的世代,也會聽得懂周杰倫

人們常常會在許多地方撞見華語歌,在一條街、一間便利商店,或是一個夢裡,或是在百般無聊時轉到電視最末,停在熟悉又陌生的MTV台正播放著一首總讓你一聽就哭的歌,竟都覺得自己好走運。小風說起華語歌,也是滿腔炙熱,直指音樂就是自己的人生,「尤其華語歌曲就是我的日常,對台灣人也是有意義的,所以我很努力讓這些東西不要消失,一方面可以讓我繼續取暖,一方面也是當年輕人回頭看的時候,看到那個樹的根還在,你可以過來就近看一看。像是有年輕人進來唱片行只是晃一下,多問我幾個問題,我都會很高興。」

走進「沒有新歌的唱片行」彷彿走入昨日回憶,一張海報不但記錄了偶像的韶光青春,還有自己回想起來都會臉紅不已的追星狂熱。
鄧麗君是店主小風的永恆偶像,其《淡淡幽情》專輯也是小風願意帶到荒島反覆聆聽的經典。
小風也提到王傑是跨世代的超級巨星,「店內3根柱子都是由王傑提供的」,雖然語帶戲謔,卻十足傳達了巨星的影響力,不因時間而抹滅。

因著社群短影片蔚為潮流,華語歌曲也走向另一種發展趨勢:音樂越來越短,在不到2分鐘,甚至1分鐘的時間內,填充進洗腦高潮,創作者面對詞曲不再雕琢,反而更加在意flow的流動。小風說自己也仍在觀察中,無論未來如何發展,他始終相信物極必反,「當一個東西發展極致,一定會出現轉折,當年聽黑膠的人在CD出現時,紛紛讚嘆推崇CD的音色乾淨、體積小又好攜帶,但CD發展久了,又有人會說CD淨是金屬聲,數位模擬重、不夠肉感溫暖,所以黑膠又復興了。時代不停復返,數位不代表可以永遠保存,這一兩年實體唱片也確實有回溫跡象。」

假想數位的東西一夕消失,回過頭來,人們會猛然驚覺自己是沒有文化的人、或遭遇與自己相關的文化,竟然都沒有被紀錄下來的恐懼,這樣的人終將如何,小風沒有進一步揣想,但沒有與自己相對的人情物事,何以定錨自己存在的真實?憑藉一股使命感,小風圈出一塊供人們回望的所在,地久天長。

▌採訪報導:林圃君|攝影:Joyce 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