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時候,影展片單就是比競賽片更吸引你的目光。至於哪些時候就甭提了,說出來傷感情。但本屆金馬影展的致敬回顧單元著實可觀,只要你是個影迷,就不可能不為片單涉獵範圍之廣動容:尚-盧.高達、李滄東、麗芙.烏曼、艾格妮.華達(我們堅持不用『安妮』這個譯名),遑論風華絕代的林青霞在演員生涯各個階段的代表作。
《暗戀桃花源》(The Peach Blossom Land)1992|導演:賴聲川
在有線電視台,《暗戀桃花源》在廣告裡被這麼宣傳:「兩岸中國人永遠的追求。」當然,時至今日此岸許多人對中國人這一身分嗤之以鼻,但意識形態的殊異,不該妨礙我們去理解另一個時代的喜怒哀樂,那兒也有人,他們有過和你我一樣的夢,也為夢的幻滅哀痛。
一齣老掉牙的民初文藝劇、一齣鬧劇版的《桃花源記》,交織出的是如此大的悲哀,這是不容錯失的人類經驗。你不再有機會一睹金李顧三人於舞台上聚首,但這裡留住了他們難得的大銀幕同框。《暗戀桃花源》是一生必須至少看過一次的作品。
《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Swordsman II)1992|導演:徐克
金庸的死忠書迷多半討厭這部電影,認為根本是借了原著幾個角色和設定瞎扯淡。但請閉上眼,想像一下你認為的東方不敗是什麼模樣——撇開《G鋼彈》「血染東方一片紅」那位,只要你對武俠作品稍有涉獵,浮現的會是林青霞在這部電影中的形象,八九不離十。
在《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之前,飾演東方不敗的多半是八尺鬚眉男子,好突出修練葵花寶典後的反差感,而林青霞永遠改寫了此一形象,也成為港產武俠片的經典形象之一,就算是主角李連杰也難奪其鋒。
《窗外》(Outside the Window)1973|導演:宋存壽
林青霞經典校服照的出處,即便某個平行時空的她在《窗外》後就沒有演出任何電影作品,單憑此作便足夠在華語影史上留下難以磨滅的形象,大概只有《牯嶺街》的楊靜怡差可比擬。但《窗外》好不好看呢?也許它更適合在青澀歲月有過難以實現的苦戀的人們,在瓊瑤的語言風格中放肆地投射與自我感動。
《滾滾紅塵》(Red Dust)1990|導演:嚴浩
《滾滾紅塵》在製作層面便已經是傳奇,既是作家三毛的最後一部作品、又是以張愛玲和胡蘭成為角色原型,找來羅大佑寫作同名主題曲,戲裡還有林青霞和張曼玉?《滾滾紅塵》是亂世佳人式的故事——張愛玲式的亂世佳人,唯有傾國傾城才能讓愛情生出一些值得念想的餘地,而導演對動盪時局的表現,也令本作在視覺上極富感染力。
《小畢的故事》(Growing Up)1983|導演:陳坤厚
雖同作為台灣新電影的第一波浪潮,也是侯孝賢與朱天文的首次合作,但《小畢的故事》還是有那麼點生不逢時——畢竟同一年上映的對手是《海邊的一天》及《風櫃來的人》,而楊德昌與侯孝賢在接下來的幾年中也輕易地跨過了自己立下的標竿,該作純樸但自然生動的感覺,卻提示著後人新浪潮的起點為何。
《天堂之日》(Days of Heaven)1978|導演:泰倫斯.馬力克
記得喬丹.皮爾的《不!》中那位為了追逐完美光線,葬身怪物肚腹的攝影師嗎?泰倫斯.馬力克是他在現實生活中的化身,或說,該角色是喬丹.皮爾對泰倫斯.馬力克的致意。圍繞在《天堂之日》周遭最著名的一則傳奇,是它在每個工作日只拍攝二十分鐘,電影裡的每一秒鐘都發生在「魔幻時刻」。這是一部屬於美國的田園詩,但導演以更極端的手段讓它列入永恆。
《青魚》(Green Fish)1997|導演:李滄東
《青魚》是李滄東第一部劇情長片,卻已經具備日後作品令人難以忘懷的品質:角色的層次、真實性,是在殘酷冷漠的世界進逼下一一劃開的。在一定程度上,人物的際遇與南韓社會發展交纏並進,但你不需要熟悉韓國歷史也能與之產生共鳴。李滄東恃此嶄露頭角,也印證將一時一地的問題帶入普世的層次,才是電影之所以為藝術的箇中要件。
《麗芙烏曼:幽徑綺思》(Liv Ullmann – A Road Less Travelled)2023
麗芙.烏曼,柏格曼的情人,柏格曼的謬思。也許這段描述便是本片如此命名的緣故,麗芙.烏曼,人跡罕至的小徑。人們都是循著柏格曼的不朽巨著頌揚她,卻很少人通過她去審視柏格曼——審視她自身。也許這支紀錄片是踏上那條小徑的一個機會。你提醒我們忘了提凱特.布蘭琪和潔西卡.雀絲坦也在紀錄片裡現身?天啊,一部以麗芙.烏曼為主角的作品還需要其他賣點嗎?
《以此片預告一部不存在的電影:可笑的戰爭》(Trailer of the Film That Will Never Exist: “Phony Wars”)2023|導演:尚-盧.高達
高達的最後一部作品,端看片名,似乎能察覺高達特有的狡詰——這是預告,不是電影,而被預告的事物也可能不存在。既然不存在,那就不是非得劃入電影這個分類不可。也許高達是藉此告知(拐彎抹角的告知)世人:他在進行的,早早是「非」電影或「後」電影。本片也是我們在本屆影展中最期待的一部作品。
▌企劃編輯:康樂|圖片提供:金馬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