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讓我們假設個情境。時間是一世紀後,地點在銀河系某個角落,彼時科技已發展至人機融合,人類在技術協助下進化成新型態生命體。這天,星球上的某座城市發生一起犯罪事件,警察為追趕現行犯,拔出腰間的手槍,朝擋在面前的房門門鎖連續射擊,隨後猛力蹬門入內捉賊。
在前一段描述中,最自然的情節也是最違和的情節。怎麼,原來一百年後人類還用門鎖防盜?除了射爛鎖頭,那時候的科技竟沒發展出任何穿牆而過的法子?
但我們從來也不會因為這樣的理由而對科幻片失望。也許一切科幻題材可愛的地方,就在這高反差的笨拙中。那提示著觀眾,無論情節發生在幾光年之外,它依然是人類的故事。《火星叛客》就是這樣一件可親可愛的作品。
《火星叛客》可能讓你聯想到《銀翼殺手》或《魔鬼總動員》,但我們認為它更像是八九零年代科幻世界觀的精神延續。如果這兩部作品有續集,那就是《火星叛客》,既維持了黑色電影的本質,又好過一切粗糙的贗品或精緻的致敬作。它的故事源自於一場謀殺,一起牽扯賣淫的失蹤,以及取得自主意識的機器人的神秘暴動,最終卻與更廣大的未知相互聯繫。
那與《攻殼機動隊》式的存在主義思辨在某些時刻重疊,卻走出自己的路線。《火星》並不放棄對內探索,但更著重於傳達對人類未來的徬徨。徬徨感根基於今日世界,我們即將面對的、正在走向的困境:過度生產的產品/垃圾侵蝕人類的生存空間,即將淹沒地球。
悲哀的是,同樣的邏輯也是這個世界之所以能持續運作的驅力。我們以為的歷史及未來都是圍繞消費的雜音。
電影裡有許多超高科技設定,如附有全息投影穹頂的火星殖民地,內置於人體的心電感應裝置,延續生命的意識複製技術。然而,這部作品並不打算用視覺奇觀讓你瞠目結舌,只能選擇腦死接受它的世界觀,而是和角色一起體驗他們已無比熟悉的生活細節,彷彿生活其中。
這也是為什麼,《火星叛客》描寫的雖然是超未來,卻也無疑是部寫實的動畫。它悲觀且不預留給觀眾逃避的途徑,因為在現實裡,人們多少期待伊隆.馬斯克,或所有與他一樣野心勃勃的企業家晉身救世主——只要他們開發的火箭能為海量的垃圾找到殖民地,讓資本家能更無負擔的生產商品。
因為我們活在一個以消費為樂、以垃圾量衡量成就的時代。在這個時代被覆寫前,《火星叛客》將持續保有它的先知地位。
▌企畫編輯:康樂|圖片來源:金馬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