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建築再現亞里斯多德的宇宙觀:在火、水、泥土和空氣的居家空間中尋找我們的根源|cacao 可口雜誌

過去一年,待在家(stay home)的口號猶如在耳,不過也因如此,人們重新審視並定義家的意義,除了做為住所之外—它更像是一處避難、庇護所,接應所有人,即使有成千上萬的人不甘於好好待在家中;在此現狀下,許多建築與室內設計團隊正著力於研究與改善人們的居住品質,以追求家的舒適與隱蔽為最高宗旨,他們發現,儘管人們生活在一個科學與技術相對超群的時代,卻仍然被最基本的元素所吸引,彷彿對於回溯人類起源仍有所渴求。

試想,當我們被混泥土與瀝青包圍的同時,如何重新與自然,甚至是世界開啟連結?許多設計師借自亞里斯多德提出的論點—「宇宙中所有的物質都是由火、水、泥土與空氣所組成。」而獲得靈感,在室內空間中置入上述元素,除了在建築本體落實哲學、神話與宗教形而上的涵義之外,也兼能幫助人們在建築環境中享有多重感官的體驗,並以敏銳、感性的眼光重新發現我們的根源。下列空間案例彰顯火、水、泥土與空氣等基本元素,暗喻人們通過感官作用得以實現與世界的對話或和解,並從中獲得難以言明的療癒和幸福感受。

在劈啪作響的木頭燃燒聲中,一邊聽著古老的故事,一邊感受著火的熱氣,儘管不刻意做些什麼,也能感覺到十足的平靜。火具有某種吸引力,邀請人們參觀或停留,畢竟,在過去凡是慶祝打贏勝仗或是傳統宗教儀式,人們總是圍繞著火。近200萬年來,人們一直聚集在火堆前,這就是為什麼直到今天,只要有火堆在的地方,就能看見一個交流正在發生。

熊熊火堆為這間位於寒冷森林中的避難所(Lieptgas Refuge)帶來強烈的心靈印象,壁爐被精心設置的天窗所聚焦,在這裡與火共有的體驗都是私密與獨特的。|photo by Ralph Feiner
在斯洛維尼亞的普萊斯尼克飯店(The Hotel Plesnik),既有圍繞火和被雪山框住的室外空間,在此情景下,人們可以清晰感受火帶來的溫暖與融洽感。|photo by  Miran Kambič

許多人習慣使用雨聲APP,據說那能幫助人們在結束疲憊一天後好好平靜下來,但沒有什麼能替代真實雨水滴落在陽台或廊簷上的柔和聲音。水不僅在生物的身體系統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心理健康方面它一樣有著難以撼動的重要性,水的聲音—帶來沉穩和舒適感。

當談論水時,絕對不能錯過墨西哥建築師路易斯‧巴拉貢(LuisBarragán)的作品,游泳池水面映現各面牆帶有的鮮豔色彩。|photo by Flickr de Esparta

泥土

赤腳走在花園時,感受潮濕泥土帶來的清新質感,就算心情再晦暗也會慢慢轉而明亮。當人們想到建築和室內設計的泥土元素時,首先浮現在腦海的畫面會是綠色花園,無論室內還是室外,長滿植物的大露臺,讓生機自然、未經修飾地蔓生,總是令人嚮往。

位於厄瓜多的「樹中之屋」(House Among Trees)。|photo by Andrés Villota
位於巴西的Villa-Lobos House。|photo by Nelson Kon

天然的土坯、陶瓷和黏土會傳遞一種真實感,讓材料表達迷人的歲月、歷史,並帶有印記與痕跡,會為建築材料提供富有時間感的效果。此外,它們還會帶來質感和溫暖,給予人們被照護的感覺。

位於泰國曼谷的Ngamwongwan House。|photo by  Spaceshift Studio

空氣

在清爽微風中嘗試深呼吸,感覺空氣慢慢深入至肺部,會有一種接近信仰式的滿足襲來。對於建築物而言,水幾乎是所有元素中最重要的,主因是水通過溫度控制過濾潛在汙染物,讓室內空間維持衛生和健康。然而就感官角度來說,良好的氣流還可以喚起輕盈感和懸浮感,模糊內部和外部之間的界線,也可以視為更新的象徵。

通過建築設計進而改善環境中的氣流。例如在Cavalcante的案例中,兩側的門可對開,引起交叉通風。|photo by Joana França
擅用屏風也可以將新鮮空氣引入建築物內,給人涼爽的愉悅感。|photo by  Pedro Vannucchi

▌整理報導:林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