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畢業設計前的暑假,當時正在房間收尋著畢設的題材,我注意到在房間裡的兩個窗戶外竟是全然不同的景色,一邊是人工語彙強烈的鐵皮立面工廠,一邊則是生機盎然的綠林,房間外原本應是連續性的場景被空間切割而發生這種超現實的景象,當下我很是著迷那種奇異的視覺衝突中,那是如此真實與抽象的衝撞。
這是這個畢業設計的起始,我被如此的斷裂感所著迷,便開始探尋著相關的題材,我從三件日常的經驗出發,在平凡的現實生活裡發現到一種透過「遮蔽」作用所促成的空間:一個處在現實跟幻覺中,於空間內外之間關於視覺與異想的對話,以中壢這個城市作為書寫對象,在一個經歷拓寬、遷建、重劃等種種變化過程的的基地中,在街巷的斷裂與不連續之中找尋一種接續的可能性,並且透過特殊的佈局手段去產生一個跨越時間與空間的內在界域,能夠引領人們進入一個幻想的世界,開啟人們對於如何去在此生活與想像的提問。


這個作品是我對於自我家鄉的想像,初衷其實很單純,就是想為自己居住的環境留下一些東西,不見得和畢業設計相關,頗多理由其實是想要留下一個紀錄,或在日後回憶我與家鄉的觸媒,我常和同組同學聊到的事情是:為何許多人會以自己的家鄉做為設計的基地?討論的結果很多,存粹源自於情感上的鄉愁、那是自己最為熟悉與瞭解的地方、希望它可以變得更好以及希望它能夠有更多可能性,這樣的原因對於我當然也有,我其實是用這一年的時間來思考:關於中壢,我們如何生活和想像?中壢也能是台灣其他平凡無奇的城市,它們都有混雜的、繁忙的,卻又難以說出其特點,因為我們往往無法選擇自己的成長環境,那自我如何看待它的心境能否轉換呢?那是一種找到自己看事物的方式。所以《斷裂的景與複數的切片》是一個關於我如何看待中壢,以及它如何看我的過程。
我在中壢成長,對於它的記憶卻是不完整的,這種不完整一則是源自於幾十年來的拆遷更新﹔另一則是自身從未真誠地去經驗,鮮少理解它的各種面貌,然而這一年所搜集的照片、地圖、文本、史說、談論如同碎片般,開始組合出一種大致的輪廓,這無法成為系統化的觀看法則,但是我逐漸在這樣的搜索過程中發現了一個「遊戲」的方式,我不經開始想像不同時間的對視會是怎樣的感受,同時讓今昔相互映照,讓看和被看的關係再次建構,設計安排了重疊與錯接的關係,並可能造就新的集體性與整體性。

Q:製作過程中,是否有曾出現其他的想法?是什麼原因讓你決定最後的主題?
關於我這樣的想法,並非建立在一個解決都市實務問題的觀點上,面對於都市的混雜我不是要提出解決方案,也並非要回應其力量或是與之對抗,然而某些詮釋方式確實具有一種與之對比抗衡的意思,此乃是想要產生空間的衝撞性,做為人去開始思想的開端。而作為設計系學生有許多想法是很正常的,也會在製作過程中被質疑實際執行的可能性,我倒是蠻執著想著起初訂定的方向,我希望人們開始對地方認同、喜歡自己生活的地方並感到驕傲,那就會有故事記憶的聯結,它們是個引子,勾起人對自己家鄉的情感,知道這片土地對他們的價值,知道自己的根是什麼,進而找到屬於自己生活與生存的故事。
Q:在畢業的這一刻,回想自己求學的過程,你得到最大的收獲是?
我是從學士後建築研究所畢業,研究所的教學目的和大學略有不同,人脈與思維是我認為差異最大的地方,同學可能來自和設計差異很大的領域,來自不同所學、年紀、學經驗的人聚在一起,往往可以激發特別的想法,大家討論設計時是我很享受的過程,我本身其實是不太善於表達的,但這幾年我很喜歡與同窗間的每一次對談,透過大量的討論產生自己觀看事情的方式與思考邏輯,你的觀點能夠影響別人,同時被他人的論述影響,那是學院間獨有的氣氛,而設計本身就是一種生活的展現,一種自我美學的敘述,你如何看待生活?在與自己及他人的對話中,思考事物的角度也會變得不一樣。



Q:今年因為疫情取消了畢業典禮及畢展,覺得這場疫情有影 響到你什麼想法嗎?
我是去年畢業的,雖然不是今年的畢業生,但因為當兵的關係最近也差不多要退伍了,某方面來講也算是今年畢業吧!看到各個設計校系將畢業評圖、畢業展覽改為線上模式,我也觀看了好幾場評圖,深感學生在這種時刻仍然完善表達著自己的想法與企圖心,對此敬佩不已。去年疫情還未如此嚴峻,我的作品入圍了IEAGD的大評圖作品,雖維持了實體評圖,但取消了往年到宜蘭的工作營、論壇、留宿等活動,當時還蠻失望的,畢竟原本能認識許多愛好建築的夥伴們,也少了彼此間熱絡交流的機會。今年疫情更加嚴重,這樣的狀況下幾乎全數活動已在線上進行,也使得我們開始面對這樣的時代下人和人、生活、城市的交流方式,以往建築學討論的場域活動、創造人之間的交流等這些議題也被思考與提問,我覺得疫情讓我更加關注生活的本質吧,隨著時代前進生活模式本會不斷變化,疫情只是加劇這件事,但生活的本質仍然是與人之間的情感,仍然是珍惜短暫人生中相遇的緣分,是自己和摯友家人,和自己來到這個世界與之共處時的時光。
Q:如果畢展上邀請你上台說一段話,一起鼓舞一起畢業的同學們,你會想說什麼?
雖然有些老套,狄更斯《雙城記》說「那是最好的時代,那是最壞的時代;那是智慧的時代,那是愚蠢的時代;那是信任的時代,那是懷疑的時代;那是光明的季節,那是黑暗的季節;那是希望之春,那是絕望之冬……」。之後也許會艱辛徬徨、絕望懷疑,但還是要對生活擁抱希望,樂觀對待,給各位2021年的畢業生。

關於作者:莊博竣
生於台灣桃園,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研究所畢業。以富有實驗性與遊戲般的手法進行創作,試圖以自己的作品開啟人們對如何在自身家園生活與想像的提問。
▌作者&圖片提供:莊博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