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你第一次在生活中見到「網紅臉」的時候嗎?我們記得,那簡直讓人疑心是上帝對現實使用了Photoshop,讓原本只可能存在於螢幕的美顏濾鏡成為現實。這不是技術影響審美的唯一例子。不談遠的,就講近期的AI生成真人繪圖,便讓許多人感嘆精細度足夠以假亂真。某種程度上,那是美顏濾鏡被大量使用的直接後果。
儘管不是所有人都認同,但技術進步是需要付出代價的,美顏濾鏡,甚至在線虛擬化身使得人類得以擺脫物質身體束縛,同時也讓我們對自己的身體更感到焦慮──瞧瞧短影音裡完美的頭身比!裡面的人沒有半分贅肉,肌膚柔美的像絲一樣!但在此同時,你又隱約查覺到他們有些不大對勁,似乎缺乏更個人化的特徵。
生活在西班牙的克羅埃地亞藝術家,菲利普.庫斯蒂奇(Filip Ćustić),其近期個展《人類產品》(human product)試圖以雕塑、攝影、錄像、表演,處理諸如手機視訊鏡頭、照片編輯軟體和社交媒體帶來的影響,進而探討身體、思想和技術之間的關係,以及三者如何塑造個人身份。


「近未來」也許是菲利普.庫斯蒂奇的創作關鍵字,他認為我們所身處的時代與一百年前唯一的差異是網際網路的誕生,然而網際網路作為人類智慧的產物,卻弔詭地──以一種結構性的方式,建構人類的自我認知。
不難想像,菲利普.庫斯蒂奇的作品必然帶有反烏托邦氣質。《人類產品》的展場就像是調整、升級人類身體的場所,「我希望觀眾能在此體驗到新的『典範』,進而思考將人類作為編程對象,甚至跳出編定程式的可能性。」庫斯蒂奇在受訪時曾談到:「我想就消費主義文化如何將人類變成商品展開一場對話。」


我們的身份和身體是如何被技術塑造的?我們如何回應那些自我強加的、要求不斷更新的社會模式?在《人類產品》中,這樣的疑問被轉化為作品,人類要不變成可拆解、替換零件的塑膠玩具,要不就是蜷縮在大量的電腦螢幕中,放任自己的注意力被鯨吞蠶食。微妙的是,儘管那是充滿科幻色彩的想像,藝術家卻是以一種更接近於低科技的,或說,技術起步階段的粗糙手法加以達成。對此,庫斯蒂奇如是說:「也許當我們終於抵達技術統御一切的未來時,人們會問:『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我會說是有機的過程,開始於相當微小的變化。作為一名藝術家,我的任務是以藝術的方式描繪我能見到的,以及預見的演變。」

不過,庫斯蒂奇假想的超人類主義未來並非全然負面。技術是把雙面刃,藝術家指出,技術的發展與人類的進化密不可分,出現在《人類產品》的角色不能簡單劃歸為受害者,在個人層面上,他們使用新技術重塑自我,互相聯繫,為各自的生活帶來意義。庫斯蒂奇坦承,他仍在摸索如何擺脫既有的文化框架和審美標準,同時也將每件作品看作是種有趣而開放的實驗,探索科技如何建構現實,並讓人類朝更好的方向發展,「通過技術,我認為人類可以進化得更快,甚至可以決定我們想要什麼樣的進化。」
「我對將螢幕帶入現實很感興趣,因為這意味著把虛擬帶入物理空間。能夠讓想法具體化,這是生活在虛擬時代最有趣之處。」庫斯蒂奇說:「我喜歡給我的藝術化身戴上面具,讓人懷疑他到底是機器人、虛擬偶像,還是真實的人類?這就是我最愛的神祕感:到底藏在背後的人是誰?」
▌整理報導:康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