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蘭今原(Grant Imahara,1970-2020),假如你看過《流言終結者》(MythBusters)或是Netflix上的《白兔計劃》(White Rabbit Project),這位亞裔男人肯定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風趣穩重,一旦瘋起來,比起他的白人同事也是不遑多讓。在改行科普節目主持人以前,格蘭曾在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旗下的光影魔幻工業(Industrial Light & Magic)為多部電影設計模型及特效;《星際大戰》(Star Wars)中的R2-D2,也是有賴他的巧手,從人類演員操縱的道具「升格」為真正的機器人。
本週的十部電影將介紹格蘭今原曾製作、演出的影視作品;讓我們一起在格蘭摯愛的大大小小玩具中,緬懷他爽朗得無可披靡的笑容。
《侏羅紀公園:失落的世界》(The Lost World: Jurassic Park)1997∣導演:史蒂芬.史匹柏
《侏儸紀公園》無疑是劃時代的特效大片,但恐龍出場的時間實際上只佔十幾分鐘,使用機械模型的比重也較特效鏡頭為多。這項事實或許也說明了,為何採用更先進技術的《侏儸紀世界》被許多觀眾批評「特效沒以前好」。
比起將場景設定在偏遠小島的的第一集,讓暴龍闖進人類都市的《失落的世界》更貼近原作小說的精神:恐龍版本的「科學怪人」。人造生物失控只是說故事的手段,引領觀眾想像特定技術發展到極致時,世界將是什麼模樣,從而慎思眼下的境況,才是作者的用心所在。
《星際大戰前傳三部曲》(Star Wars: Episode I – III)1999 – 2005︱導演:喬治.盧卡斯
時至今日,「次文化」的標籤已經不足以含括《星際大戰》所衍生出的創作及行為,但在七零年代末,可沒人看好這部太空歌劇——它就是把黑澤明的《戰國英豪》(The Hidden Fortress)的舞台改到遙遠的銀河系,再添上王子拯救公主的情節,怎麼可能賣座?
儘管票房數字跌破試片人的眼鏡,卻很難說該結果是因為氣勢磅薄的科幻場景,還是導演的號召力;無論什麼原因,商業上的成功也讓《星際大戰》從一集完結的故事擴增為三個章節,並分別在九零年代及二十一世紀發展出前傳、後傳三部曲。格蘭.今原參與製作的前傳儘管評價不一,卻也完整交代了核心人物達斯維達(Darth Vader)的崛起過程,並成功拓展系列作世界觀。
《銀河追緝令》(Galaxy Quest)1999︱導演:迪恩.派瑞薩特
戲仿《星際爭霸戰》(Star Trek)的喜劇電影。雖說是戲仿,片中卻邀集了艾倫.瑞克曼(Alan Rickman)、雪歌妮.薇佛(Sigourney Weaver)等影星裝瘋賣傻,《星際爭霸戰》的魅力可見一斑。劇情講述一群曾演出大受歡迎的科幻影集,如今收入全仰賴出席動漫節的過氣演員接受外星人徵召,上太空打魔王的故事。問題出在於,外星人之所以招募他們,是誤把科幻影集的虛構內容當紀錄片看;而一眾演員也把外星人的邀請當作電影公司的新企劃,為時隔多年的工作機會歡天喜地。
無論你是不是《星際爭霸戰》的劇迷,本作都具備良好的娛樂效果;值得一提的是,格蘭.今原為《銀河追緝令》太空船所設計的工具,日後成了《星際大戰》R2-D2圓頂閃爍燈光的效果來源。
《A.I.人工智慧》(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2001︱導演:史蒂芬.史匹柏
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在八零年代便有意拍攝本作,無奈受限技術水平而擱置計畫,直到《侏儸紀公園》誕生才提上製作日程,並找來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kberg)加入劇本討論。庫柏力克辭世後,史匹柏接手其生前未完成的作業,成品就是我們所見到的《A.I.人工智慧》,科幻版的小木偶皮諾丘故事。
由史匹柏執掌的《A.I.人工智慧》是部帶有現實冷酷色彩,卻不失童話溫情的作品;也因為「童話溫情」太不像庫柏力克的做派,是以不少影迷揣測史匹柏對故事做過大幅度修改。我們可以想像,電影如果換作庫柏力克執掌,或會藉具備「愛人」能力的機器小男孩,去突顯愛這種情感的主觀性,放大其扭曲與盲目吧?
《駭客任務:重裝上陣&最後戰役》(The Matrix Reloaded & The Matrix Revolutions) 2003︱導演:拉娜.華卓斯基、莉莉.華卓斯基
二十年是什麼概念?足夠讓華卓斯基兄弟變成華卓斯基姊妹,但兩人指導的《駭客任務》依舊是科幻經典。橫跨九零年代末至二十一世紀初的系列三部曲,反映的是人們對彼時方興未艾的虛擬世界、網際網路等新穎概念的好奇及焦慮,其所假想的未來甚至成了預言:如今,人人都能在社群網站上創建虛擬身分,自由選擇想要曝光的資訊,網路同溫層也妨礙我們認識真實世界——不再能分辨資訊真偽,只有一味接收。
在《重裝上陣》、《最後戰役》中,劇組強化了電腦程式概念與故事內涵的連結,讓系列電影的成就不止於聲光效果,而是雅俗共賞的力作。
《魔鬼終結者3》(Terminator 3: Rise of the Machines)2003︱導演:喬納森.莫斯托
在《魔鬼終結者》系列,你可以看見電影特效製作從八零年代到九零年代的飛躍性成長。1984年的首集反派T-800,其人類皮相下的金屬骨骼,一舉一動都是由操偶師及逐格動畫(Stop motion)來表現;第二集則採用真人動作捕捉技術(Motion capture)呈現液態金屬人T-1000,該角色也憑藉劇中所向無敵的壓迫感,躍上「影史二十大惡棍」之列。
然而,這項成就也給後繼者設下極高的門檻。系列作來到第三集,了無新意的反派、與前集形象落差極大的男主角,都為本作招來不少惡評;但從片商的角度,《魔鬼終結者3》卻成功創造了人意不可違背的宿命感,為續集開發奠定良好的基礎。
《凡赫辛》(Van Helsing)2004︱導演:史蒂芬.桑莫斯
出身1879 年恐怖小說《德古拉》(Dracula)的凡赫辛,雖然是擊敗吸血鬼的英雄,在影視改編作品中卻往往頂著一張古板的中年人面孔;其神祕學專家兼醫生的身分,更讓他被視為保守價值的象徵,遠不及叛逆優雅的德古拉伯爵深植人心。
《凡赫辛》是第一部以該角色擔綱主角的電影作品;此處的凡赫辛,不再是個中產階級菁英分子,而是隻身闖天涯,手持重裝備對抗吸血鬼、狼人、科學怪人的魔物獵人——如果這些卡通化的設定對你不構成吸引力,看不出哪一點能扭轉凡赫辛的形象,我們接著要告訴你:飾演凡赫辛的是休.傑克曼(Hugh Jackman)。
《限制級戰警2:極限公國》(xXx: State of the Union)2005︱導演:李.塔瑪何瑞
在丹尼爾.克雷格(Daniel Craig)接任007電影系列前,特務片的男主角都得具備玉樹臨風的身形,倜儻不羈的紳士氣質,與女性調情的能力更不可少,唯有如此才搆得上情報員的邊;而《限制級戰警》顛覆了這項法則:來自街頭,熱衷極限運動的美式硬漢照樣能報效國家。
該系列首集由馮.迪索(Vin Diesel)主演,續集則交棒給饒舌歌手冰塊酷巴(Ice Cube),如果你想放空腦袋,純粹欣賞一連串動作冒險,本片或可以提上選片清單。
《哥布林廚房》(Goblin Kitchen: Labyrinth Masquerade)2014︱導演:湯姆.格雷
除了《流言終結者》等科普節目,格蘭.今原多以特效模型師的身分出現在片尾名單;但他對幕前演出也相當熱衷,客串過許多影集以及短片。《哥布林廚房》可以看作八零年代奇幻歌舞電影《魔王迷宮》(Labyrinth)的粉絲衍生作品:眼看是用餐時段,客人頻頻催促上菜,而女主角的廚房卻被一群哥布林地精給占領,她該如何自處?本作雖是短片規格,場景及道具卻十分精細,是支輕快有趣的小品。
《星際爭霸戰續篇》(Star Trek Continues)電視影集2013–2017︱開發者:維克.米洛拿
《星際大戰》的影迷基礎固然雄厚,《星際爭霸戰》卻也不遑多讓,例如從開播至劇終,歷時五年的非官方網路劇《星際爭霸戰續篇》,正是狂熱粉絲的產物。延續1969年《原初》系列(Star Trek: The Original Series)的未完結旅程,《續篇》在視覺與敘事上,力求還原該系列特有的色彩與質感,並採用4:3格式(即傳統類比電視的畫幅比例)拍攝--儘管從今日的眼光看來,種種做法讓它顯得廉價又陽春,卻正中粉絲下懷,因此博得相當好的口碑。
格蘭.今原在劇中飾演蘇魯光(Hikaru Sulu),該角色的誕生背景雖是種族主義猖獗的六零年代美國,卻對打破流行文化中亞裔刻板形象有正面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