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夜,我們飲茶夾食聽相聲:「三徑就荒」攜手「泰和樓」,在茶館再現相聲瓦舍《餓了》|cacao 可口 

你是通過錄音帶、CD接觸表演藝術嗎?在小的時候,是不是曾誤以為「華都西餐廳」真的存在,裡頭可以一邊用餐,一邊有工作人員演話劇說相聲?我們也一樣。而在認識到更多表演團體,如吳兆南相聲劇藝社、漢霖民俗說唱藝術團、台北曲藝團、相聲瓦舍,又或者郭德綱與于謙以後,茶館可能也取代了你原先對西餐廳的幻想。

你從沒去過類似的地方,但那裡該是高朋滿座,人們喝茶嗑瓜子聊天,逗鳥鬥蟋蟀吃爛肉麵……儘管這樣的印象來自老舍的劇作《茶館》,或是從周星馳那部跳脫原著,一味無厘頭的《鹿鼎記》中剪接出來,依舊讓人魂牽夢縈。你不見得獨愛大唱大跳,只不過是嫌今日在台灣所見的茶館都太雅緻化了,能不能來點煙火氣?如果你這麼想,那就來「三徑就荒」。

「三徑就荒」特邀[「相聲瓦舍」創辦人馮翊綱以及時一修合演單段節目《餓了》,節目聚焦傳統菜系與飲食文化。

「你問把相聲帶到『三徑就荒』,是不是能帶起茶館文化再現的風潮,我不知道!但我覺得Vicky(簡瑋婷,「三徑就荒」創辦人)這個想法很大膽,是高級浪漫。」馮翊綱老師自嘲,他是江湖走老膽子走小,但見到Vicky有如此雄心壯志,那也不妨幫襯一下浪漫。

本次「相聲瓦舍」為三徑就荒帶來的單段節目《餓了》,節選自該團2020作品《雞都下蛋了》,既是為年底的選粹演出《虎蘭回鍋炒雞蛋》預作暖身,也是將上世紀30、40年代老北京茶館文化在當代台灣「復刻」的一次嘗試,自8月17日起四週期間,每逢周三演出兩場,套票開賣三天即告售罄,足證「三徑就荒+相聲瓦舍+泰和樓」此一組合的魅力。

聽馮翊綱及時一修二位老師侃京湘川江粵各地料理,嘴裡吃著傳承四大菜系之首山東菜(魯菜)的「泰和樓」的特供麵點如絲瓜蝦仁湯包及牛肉捲餅,再由簡瑋婷奉上一杯凍頂烏龍、高山金萱,說多過癮就有多過癮,而三徑就荒的裝潢設計氛圍,更為上茶館聽說書聽戲「偷得浮生半日閒」的市井文化增添幾分風雅。

「三徑就荒」創辦人簡瑋婷邀請「山東小館」第三代萬初杰經營的「泰和樓」共同復刻飲茶、看戲與吃麵點的傳統茶館文化。

馮老師回憶道,相聲是他少年時代的感懷。大學期間,要不週末去老牌演員金超群開設的「游於藝」茶藝館說相聲,領兩百塊報酬上九如商號吃年糕打牙祭,要不和同好在黑漆抹烏的小劇場裡演出,喝蛋蜜汁或啤酒。他說,相聲於萌芽階段(清末1890年代)其實是講黃色笑話的街頭藝術,直到1937年,中國第一家相聲茶館「啟明茶社」於北京西單開張,相聲才升格進入茶館,「三徑就荒從客席、提供給顧客的食器茶器,包括服務人員的服裝,色調都是非常柔和一致的,啟明茶社當然比這裡鬧得多,但這樣的差異並不會大到我們需要調整相聲的演出形式,因為相聲的生成、它的原鄉就是在這種飲食場合,它們在文化上是契合的。」

「我想在疫情後,有提供餐飲服務的商家都認知到必須要轉型。」簡瑋婷提到,2022年中台灣確診人數爆炸性增長給餐飲業帶來的傷害是不可逆的,即便日後疫情再度放緩,老客人卻不見回流——原來大家悶家裡下廚,做著做著就做出興趣了,「其實餐飲要給顧客的,一直都不只是一個漂亮的空間而已。很多人欣賞三徑就荒這五年來在視覺美學方面的想像,但如果缺乏靈魂和文化,同樣的硬體可以開咖啡館也可以開冰店。那麼,有沒有一個生活情境是必須發生在茶館裡,而且不能取代,就像人們和朋友相約去看演唱會、去KTV唱歌一樣?那個答案,可不可以是相聲?」

在這團圓的季節裡為遠方的至親好友寄去一份來自三徑就荒的祝福

三徑就荒中秋禮盒

三徑就荒中秋禮盒以優雅的秋香綠色調烙上自然的石材紋理,盒外裝飾以精緻的麂皮綁繩,大方氣派,讓收禮者能感受到最尊貴的禮遇。而每款茶皆符合該茶種的傳統工序及風味,搭配專屬茶卡,以系統的方式帶領收到茶禮的朋友輕鬆泡出一壺好茶,完整享受茶湯的美好風味,完美感受送禮者挑選茶禮的用心。

▌採訪報導:康樂|圖片提供:三徑就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