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森陶陶X周雅雯「無序聯展」: 蘇打燒金繼聯展,借鑒前人走過的路,以謙和的態度進行新創作|cacao 可口

座落於陽明山的陶藝工作室,「雲森陶陶」的陶藝創作者曾寧,如此描述蘇打燒的製程:坯體在蘇打的噴灑之下,除了表面原有的釉色變化,亦會產生粗糙的表面效果。本次與藝術家周雅雯合作,於5/20在「三徑就荒」空間開展的「無序 unexpected landscape」聯展,便是金繼工藝與蘇打燒的結合,希望鑑賞者在觀看之餘,也能察覺物件背後的故事——無論是可見的捏塑痕跡、火燒風貌,又或者是無形裡多少前人接力實驗的傳承。

「無序 unexpected landscape」雲森陶陶X周雅雯 蘇打燒金繼跨界聯展5/20-6/05在三徑就荒展出

用傳統工藝講述無可預知的風景

作為一種修補破損陶器的技藝,金繼和陶是相輔相成的依附關係,但將過去的工法延伸至當下,如何對作品賦予新生命,才是後繼者最大的考驗 。如何借鑑歷史、延伸前人走過的路進行新創作?方法無他,唯有保持謙和的態度面對自然環境和技術,重新轉化再生,因為兩者的生成皆非一朝一夕。

「蘇打燒有個特色,就是每次做都不太一樣,你只能通過經驗累積才可能突破、去增加作品上新的風景。換句話說,你要接受失敗與不完美,而金繼正是從破損、失敗、不完美的基礎上重新去創作。表面上它們的功能截然不同,卻存在著關聯性。」周雅雯說。

不完美是前提,還是構成的一部分,作品也不會因為「完成」而變得「完美」。邏輯聽起來古怪,但反過來說,這樣的思維也是擁抱不確定性,聽憑環境——燒製當日的溫度、濕度和空氣變化,皆會影響作品的燒製狀態。 「放下對結果的掌控,並將最終的好壞交給自然,我喜歡不可預知的狀態。」曾寧解釋,技術可以隨著經驗的多寡而漸趨成熟,但蘇打在窯中飛轉時,與坯體的互動變化是不可控的,色彩錯落的分布卻也因此迷人。

由於噴灑蘇打後,坯體因蘇打水的侵蝕而增加了表面的特殊紋理,觸感如橘皮的效果,不比一般上釉陶瓷那樣光滑。然而,當破損面經過樹漆的填補、金粉的舖飾,蘇打燒碳素堆積的部分,更能襯托出金繼的存在,彼此相互對應,成為另一種新穎的創作方式。

  釉色的多變,是植披,是雲霧

「無序」採聯展形式,包含雲森創辦人 David Pipkin 以及共同創作者曾寧、胡賓雯的陶作品,主要展出杯、碗、盤、花器等生活器皿,部分件數搭配周雅雯的金繼創作,讓陶作創造出另一種不同姿態 。雖以簡約的器形製作,但讓三位陶作者最有感的,莫過於陶能予人的想像是無窮的,因在未開窯前,永遠不會知道作品成為什麼樣子。這其中創作者唯一能肯定的,是他們的意圖——他們嘗試將環繞雲森的植披、雨季時的雲霧,種種非人為的無常意象,藉釉色重現在陶作上。「整個製作過程到作品呈現,它們都是獨一無二的,創作者與觀者都能各自享受其中。」David Pipkin 補充。

雲森陶陶創辦人David Pipkin
雲森陶陶共同創作者曾寧
雲森陶陶共同創作者胡賓雯

「這次的釉色在選擇上和我們想呈現的景象有關。從不同的角度看,陶器都會有不同的模樣,就像自然一樣,是種持續變化的狀態。」曾寧解釋:「雖然三徑就荒的空間位置,相較陽明山又更『都市』一點,但它們帶給你的感受,會是一種比較飄的情緒,你會在那樣的情緒裡到達什麼地方,端看個人的自由解讀,但至少,它會是一道風景,一道待解的謎。」

那兩位創作者又是如何看待彼此的技藝呢?曾寧說,金繼對她來說是需要很沉著、冷靜的專注力,在一心修補器皿的人手裡,必然有意義及熱情,周雅雯對此幾近著魔的耐心就是證明,「雅雯是一直在學習,一旦認知到問題,便和我們思考怎麼去改進、修正,我很欣賞她不斷突破想法及技術的方式 來進行這次合作。」

周雅雯則說,用新方法處理舊技藝,是她在英國求學期間看到的趨勢,但在回到台灣,能將時間心力投入傳統做法的學習以後,才真正體會到一項技術 如何成為現今的樣貌,為什麼能流傳至今仍具有代表性。「無論是金繼或蘇打燒,當一個人為了成就想達成的事情,而去學習某種技法,那就不單純是一種精神狀態而已了,還包括日積月累的練習、重複、挫折。」周雅雯總結道:「因為只有累積疊加,才能把藝術性、思想都放進去——才能把你感受到時間的風景放進去。」

藝術家周雅雯

▌採訪撰寫:康樂|動態攝影:鍾尚庭、攝影:佩淳(三徑就荒)|拍攝場地:雲森陶陶(影片)、三徑就荒(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