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選本週十部作品的過程中,我們詢問了一位八零後香港朋友大文的意見,許多十部之外的遺珠之憾,同時放在文章最後作為回味。想從電影定義「香港」十分困難,它有時滄海橫流,處處不安;有時溫情脈脈,過分理想;有時又貧乏得只剩地產股票。
陳可辛導演在《甜蜜蜜》的英文片名藏了蹊俏,Almost a Love Story;觀眾多半相信《甜蜜蜜》是個愛情故事,好像沒法在愛情以外,找到這種非得用半生來經歷的情感關係——羅列這份清單以後,我們得出另外的答案。寄託在香港這個生活空間上的答案。
▌延伸閱讀:王家衛的電影:大時代下的香港
《香港製造》(Made in Hong Kong)1997︱導演:陳果
本作的開篇,便是象徵性很強的鏡頭。攝影機從鐵絲網外搖過,網內則是火爆青春;球場上勝負還未分出,一聽到同伴受欺侮,球也不要了,飛跑著去揍人。
舉凡護欄,鐵拉門,還有鐵絲網,平凡的香港人就生活在這之後;而視野遼闊的陽台、狀似無憂的青春少女,則被導演掛上純藍色的濾鏡,顯得夢幻不真實,也迎來作品裡第一個戲劇性衝擊事件。《香港製造》以即將回歸的香港社會為背景,拍攝尋常人等的苦悶及無聊,與其稱他們作善良,不如說是平庸得無所作為。
如果電影是造夢,《香港製造》裡青年不羈的夢,諷刺地存在於主角房間內的電影海報上。
《江湖告急》(Jiang hu: The Triad Zone)2000︱導演:林超賢
獻給類型片影迷的反類型電影。別被預告裡的經典套路給唬了,預告是真預告,只是情節全部反著來。
規矩/道義/恩怨是黑幫片永遠的浪漫,但也經不起十年二十年反覆地拍;突破單一視點,多聲部的、詮釋角度獨特的《江湖告急》可算是應運而生,在將浪漫元素揶揄成笑料的同時,也給出自己的灑脫。
《胭脂扣》(Rouge)1987︱導演:關錦鵬
這是一個風月故事。該類型作品,多以奉獻真情的妓女、沒擔當的富家子弟作為主要角色,兩人私奔殉情,抑或後者始亂終棄,前者含冤而終。《胭脂扣》的其中一條故事線也是如此。但它的好正在於,反轉文人騷客的意淫:妓女對嫖客的剛毅,不再只是掩卷嘆息的逸事;它沉重、熾烈,不僅情人受不了,旁觀者看了也得自譴齷齪卑微。
女鬼還陽尋找舊情人,只是戲引;而作者的哀傷在別處——凡夫俗子如你或我。
《古惑仔》(Young and Dangerous)1996︱導演:劉偉強
你必須承認,混混也有自己的美感,例如拍照時的站位,類似於沙龍照的概念,手裡抄傢伙、低腰牛仔褲、上身打赤膊——這樣的審美因為系列電影流行,風靡了一整代青年。
《古惑仔》裡不乏勾心鬥角的故事情節,但它更像青春片與黑幫片的混合體;儘管主要角色的地位,隨續集一一開拍,水漲船高;但故事根本的邏輯相同:以賀爾蒙為行事依據的男性、紅顏薄命的女性、破綻過分明顯的陰謀詭計……是神話,也是童話。
《龍虎門》(Dragon Tiger Gate)2006︱導演:葉偉信
九零年代是香港漫畫改編電影的盛世,《古惑仔》曾創下一年拍三片的紀錄,《風雲》則以特效締造古裝武俠的新境界;相形之下,自1969年連載至今的《龍虎門》直到2006年才推出第一部真人電影,此後亦無續集規劃,本作收穫的口碑可見一斑。但冷淡反應只會是諸多現象的縮影。
一套經營半世紀的鉅著,理當有數量可觀的讀者,現實卻澆了這套長青漫畫一頭冷水,說明了港產片市場萎縮,且港漫題材也不如過去那樣吸引人。
近日,原作者黃玉郎宣布告別《龍虎門》,改由其他團隊接手續作;可以說,無利可圖的港漫產業,正式走向日暮途窮。
《家有囍事》(All’s Well, Ends Well)1992︱導演:高志森
《家有囍事》是部豐滿異常的喜劇。並不因為它眾星雲集,而是從主角到配角,編導都花了心思交代;儘管幾處轉折不免唐突生硬,整體卻是工整清晰。
其中,張國榮與毛舜筠的反串固然吸睛,但張曼玉的角色可能才是影迷最大的驚喜;「只有在好萊塢電影才能找到存在感」的她,像座會走路的文本圖書館,不斷在梳妝打扮上致敬流行偶像、電影明星。她的模仿止於膚淺的皮相,卻多了調侃的趣味,「瞎纏胡攪」或許能用以描述絕大多數港產喜劇,但生活化的吵吵鬧鬧,才是《家有囍事》魅力的根源。
《國產凌凌漆》(From Beijing with Love)1994︱導演:李力持/周星馳
你可以把凌凌漆當成一個試用版的詹姆士.龐德。如果不嫌「閹割版」三個字下得太重,後者是更精確的用詞。這是個英雄氣短的故事。主角長年被投閒置散,好不容易等到任務卻是死亡圈套:站在對立面的是裝甲金鎗客,自己這邊只有瘋狂科學家,以及圖謀不軌的紅粉知己。
那麼最為點題的,不會是主角憑藉一把殺豬刀便成功突圍,而是臨到槍決,才大發神威的鐵腿水上漂——狂歡一場,然後煙飛灰滅。
某些層面上,《國產凌凌漆》的內在脈絡,與其它九七前的回歸故事是共通的。
《鎗火》(The Mission)1999︱導演:杜琪峰
在《鎗火》中,杜琪峰導演的光影運用還未如後來的《放逐》來得迷人,但獨樹一幟的團體鏡頭調度已經成形。
例如商場槍戰一景,五管槍口瞄準不同的方向以後,角色的位置只會因為指令、臨場應變而移動,從而空間感、人物性格、角色間的關係便被描繪得淋漓盡致。與此類似的群戲,在本作中不勝枚舉;這也是為什麼《鎗火》於1999年上映迄今,仍是影迷逐幀逐格摘錄的影像文本經典。
《重慶森林》(Chungking Express)1994︱導演:王家衛
不會有人用實驗電影來形容王家衛的作品,但丟掉音樂單看影像,你會發現他的手法無跡可尋,以至被工具書挪用做(格外傑出的)反教材;但換上音樂錄影帶(Music Video)這個詞,就能把握其電影風格嗎?似乎也不盡然。我們的情緒何以被他的影像給牽動?這不是用「音樂節奏」,就能完美解釋的。
《重慶森林》也是這樣的一部電影:一個來自台灣,通曉多國語言的小警察、一個頭頂金色假髮,戴寇特.科本(Kurt Cobain)式墨鏡的女毒梟——-沒有文化/國族特性,就是它的特性,它的自我是從種種不協調中長出來的。
《嚦咕嚦咕新年財》(Fat Choi Spirit)2002︱導演:杜琪峰/韋家輝
港產片裡,以賭博為題材的喜劇,其數量之多,能獨立出一個子流派來。從台灣觀眾最熟悉的《神、聖、俠》,到兩千年初期的一系列麻將電影,「賭桌對決」從導演掏空心思經營的主要賣點,到收割情懷的噱頭,也見證了觀影品味的改變。
按此,(晚期的)麻將電影,它的定位就像曾被寄望能再創VHS榮景,卻在短短幾年便遭淘汰的DVD一般尷尬。
在這批被市場滅頂的電影中,《嚦咕嚦咕新年財》是一匹難得的黑馬。它的出眾,可以歸功給劇本裡的心靈雞湯、賀歲片檔期,但總歸是否極泰來的情節設計,正投觀眾所好。
其他遺珠之憾|杜琪峯:《大隻佬》、《PTU》、《黑社會》。劉偉強和麥兆輝:《無間道》系列。陳可辛:《金枝玉葉》、《甜蜜蜜》、《金雞》。王家衛:《春光乍洩》、《墮落天使》。
▌延伸閱讀:字花專欄:請記下我們的純小說時刻-讀黃碧雲的《末日酒店》
▌企劃編輯:康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