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泰美術館2021奧夫塞計畫《場域.啟發—隈研吾展》:將文化能量釋放到城市生活中|cacao 可口雜誌

忠泰美術館五週年長期實驗項目「奧夫塞計畫(Off-Site Project)」,旨在跳脫既定展演場域框架,第二檔展覽邀請到享譽國際的日本建築師隈研吾(Kengo Kuma)合作展出《場域.啟發—隈研吾展》一起走出美術館,踏入周邊社區「明日聚落」。隈研吾的建築創作遍跡全球,他表示:「我並不想將自己的創作風格強加在地點上,而是從每一個場域獲得靈感,自然而然打造出不同樣貌的建築。」,他透過自己的視點擷取出「孔洞」、「傾斜」、「粒子」、「時間」等四種獲取靈感的工具,並將不同場域的文化能量轉譯成建築形態,讓建築扮演起適合該場域的角色。展覽將於7月24日線上預約免費參觀。

《場域.啟發—隈研吾展》展覽現場|photo by 忠泰美術館
《場域.啟發—隈研吾展》展覽現場|photo by 忠泰美術館

隈研吾在給臺灣展的寄語中提到,他的建築,是透過自己全身心去感受一個地方的光、風、聲音、氣味,與這個場域互感交流所誕生的。《場域・啟發—隈研吾展》中精選六件文化機構建築作品,包含四件首次於臺灣展出,位於日本的「早稻田大學國際文學館(村上春樹圖書館)」、「東京工業大學 TAKI PLAZA」、「GC齒科博物館研究中心」以及位於菲律賓的「祖先的智慧博物館」;另外,還有兩件代表作,分別是位於蘇格蘭的「V&A博物館丹地分館」與丹麥的「安徒生博物館」。此外,隈研吾特別為本展創作了一件全新戶外裝置「摺箱(Oribako)」,讓日本傳統文化與臺灣場域對話交流。隈研吾最擅長的就是把自己對建築的哲學思考,加入到不同材質及結構的探究和運用中,而每一次的設計與創造,也都凸顯出極為鮮明的個人風格。在室內展區中能見到十一件充滿實驗性的裝置模型、書籍,以及隈研吾於創作時與場所「溝通對話」的靈感牆,展出隈研吾以手機在世界各地拍下的照片與自述影片,呈現隈研吾在面對不同場域所帶來的啟發能量時,他如何與場域溝通,並探索創作的腦內風暴。

「摺箱」全新戶外裝置,靈感來自日本茶室與傳統摺紙文化

全新戶外裝置「摺箱」| photo by 忠泰美術館

在隈研吾的設計中,材料是可以把項目和在地環境結合起來的重要介質。在他的建築概念裡,材料的紋理、構造、原始狀態,甚至建造結構、系統,都可以為每座建築增添實用價值。這次臺灣個展,隈研吾特地創作一件全新戶外裝置作品「摺箱(Oribako)」,靈感取材自日本戰國時代茶文化中,常被用作進行重要對話或談判的移動茶室,結構設計汲取日本傳統摺紙(Origami)文化,將板狀構片與鉸鏈組構成可摺疊的面體,並用灰色榻榻米作為平台通風口的襯墊,穿過薄纖紙灑入的自然光,打造這座承繼日本傳統建築概念的靜謐茶室,而隈研吾也期盼,能將「摺箱」延伸化作人際溝通的庇護之所,提供人們紛擾時代中的一方淨土。

建築透過「孔洞」、「傾斜」成為環境的連結者

隈研吾以「孔洞」為代表的三件作品,分別為「V&A博物館丹地分館(維多利亞和艾伯特博物館丹地分館)」是蘇格蘭首座設計博物館,基地比鄰泰河(River Tay)水岸,隈研吾取法奧克尼群島海崖景觀,將洗出碎石骨料、紋理粗獷的預鑄混凝土板變換不同角度水平疊放,形成有豐富陰影及變化的「懸崖」,鏤空建築中央,重新連接起街道與水岸、都市與自然。為菲律賓新石器時代文化遺產所設計的「祖先的智慧博物館」,連結當地原風景與史前時代人們住在洞窟的記憶轉譯為建築,與當地孕育出的文化融合為一。即將於2021年秋季竣工的「早稻田大學國際文學館(村上春樹圖書館)」,隈研吾在大學舊建物上鑿出一條隧道,將新舊建築交融,並將現實環境與館內的村上春樹世界連結,不經意間便踏入作者的世界觀中。而在隈研吾2020年冬季剛竣工不久的「東京工業大學 TAKI PLAZA」中,則利用傾斜的設計,連結人與人的相處空間、場所與場所之間的無縫銜接,將人工建構物化身為具備天然大地質感的斜面,與周圍地景融為一體。隈研吾認為,建築的功能不應該成為環境中的阻礙,而是連結人與環境的橋樑。

V&A博物館丹地分館現場模型 |photo by 忠泰美術館
祖先的智慧博物館|photo by 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
村上春樹圖書館|photo by 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
東京工業大學現場模型|photo by 忠泰美術館

在建築中成為穿梭時空的「時間」旅人

隈研吾也將鮮少被討論的「時間」納入了獲取建築創作靈感的泉源之一。本展中展出即將完工的丹麥「安徒生博物館」,便是以「時間」為題。以安徒生的童話故事打火匣(The Tinder Box)為靈感,童話故事描繪了一個以一種充滿魔力的方式呈現在情人面前的藏於大樹底下的地下世界。隈研吾藉此塑造了一個瞬間在訪客面前變得開闊的轉換空間,即從狹小世界瞬間擴張到宏觀宇宙的獨特體驗。該項目坐落於安徒生的出生地歐登塞,旨在給人提供富有想像力和冒險感的博物館環境。

安徒生博物館現場模型|photo by 忠泰美術館

啟發建築的可能性——積沙成塔的「粒子」實驗

隈研吾認為場所是設計中最重要的一環,而存在於場所中的小石粒、枝葉、塵埃等,就如同場所的「粒子」,它們構成了整個場所。而建築中的小型場館(Pavilion)就如同粒子般,能夠利用其組合的實驗性,創造有趣的結構,甚至應用到大型建築中,例如本次首展的作品之一,位於日本愛知縣的「GC齒科博物館研究中心」,便是將日本古法工藝中,無須使用釘子或者黏著劑進行接合的「千鳥」格狀結構體,透過60公釐見方的木條搭建而成的木製建築。在隈研吾一貫的設計中,材料被看作是令建築與環境相融的重要介質,除了最愛的木,還有瓦、鋼、玻璃、織物……其紋理、構造、原始狀態,無一不為諸多項目帶來了非凡改變。展覽中也將展出十一件隈研吾近年重要的裝置模型,是建築師進行材質、結構、技藝等建築雛型的實驗模型,透過觀察這些模型可以進一步認識其創作思考過程,提供完整的隈研吾式創作脈絡。

GC齒科博物館研究中心 |photo by Daici Ano

「奧夫塞計畫(Off-Site Project)」作為忠泰美術館長期性藝術實踐計畫,「Off」意味著離開既定場域,奔赴非典型環境,從制度中解放,藉此獲得自由創新之實驗可能。《場域.啟發—隈研吾展》隈研吾表示:「離開房間四處走逛,更能刺激出我各種想法。四處走逛,就等於在跟一個地方對話。」一同將展覽場地從美術館空間拉出,落腳「明日聚落」一樓空間及戶外公共場域。

忠泰美術館2021奧夫塞計畫《場域・啟發—隈研吾展》

展覽地點:明日聚落(台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一段65巷9號1樓)|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10:00-18:00(週一休館)

參觀資訊|免費參觀

延伸閱讀:擺脫引力,躍然紙上的建築禮讚:忠泰美術館年度大展《聚變:AA倫敦建築聯盟的前銳時代》

▌整理報導:Bohe H.|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