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奈良美智特展下高雄外,今夏高美館在島嶼反思「連結」與「開放」的全新意義|cacao 可口雜誌

三月在關渡美術館舉辦的《奈良美智特展》造成排隊旋風,台北展期因疫情影響提前結束,將於7月24日巡迴至高雄市立美術館到10月31日。同時高美館夏季重磅展覽緊鑼密鼓展開,其中《泛.南.島藝術祭》由高美館館長李玉玲擔任總策展人,札拉・斯坦霍普(Zara Stanhope,紐西蘭戈維特-布魯斯特美術館館長)與魯本.福連德(Reuben Friend,紐西蘭帕特迦藝術博物館館長)擔任國際策展顧問,館訪展示長年經營南島當代藝術的豐碩成果。此展對照疫情大幅改變人們生活模式,融合國際與在地語彙、擁抱海洋流動與去疆界等特質,於7月17日至10月31日期間盛大展出。

《泛.南.島藝術祭》展覽宣傳影片。本展第一子題「從已知到未知」探討人類如何面對海洋。由日本當代藝術家杉本博司(Hiroshi Sugimoto)所拍攝的《海景》系列作揭開展覽序曲,帶領觀眾航向充滿召喚力量的南方海洋。

延續台日情誼而策辦的展覽

《奈良美智特展》源自於去年4月,奈良美智(YOSHITOMO NARA)在推特上表達對台灣捐贈口罩的感謝,為此蔡英文總統也在社群予以回應,在互動熱絡後,搭起台灣與奈良美智的友好橋梁,為來台策展埋下伏筆,加以今年為311十週年,日本台灣交流協會也希望將「奈良美智特展」納入日台友情系列活動,經奈良美智同意後,便攜手中華文化總會積極協助並籌辦相關事宜,也期望讓台日間的情誼更顯意義。

高雄《奈良美智特展》將帶來為台灣呈現的新作《朦朧潮溼的一天》(Hazy Humid Day)、首度海外展出的《月光小姐》(Miss Moonlight)等53 件展品,更為高雄站增加26件新作,包含今年初來台佈展隔離期間創作的8件素描作品、1件在今年初完成,也是首次在海外公開的繪畫作品、2019年畫在紙板上的《山子姊姊》(YamakoSister/older)與《山子妹妹》(YamakoSister/younger),還有《旅行的山子》(Traveling Yamako)系列15件攝影作品,希望藉著畫作表達對台灣抗疫的鼓舞與信心。

關於眾所矚目的《朦朧潮濕的一天》,尺寸達220*195公分,奈良美智花費十天左右,在台灣正式開展前一個月前繪製完成,奈良美智表示,這幅作品蘊含了他對台灣的感情,也是多次造訪熱帶氣候的台灣之後,以感性去理解,透過畫筆留下記憶中不變的自然與氣候。在畫完這幅畫之後,他發現比過去更能冷靜地接受自己的缺點和弱點,「可以說是現在的我最好的作品,真正的水準,也是最真實的自己。」

奈良美智,1959年生於青森縣弘前市。畢業於日本愛知縣立藝術大學,曾赴德國杜塞道夫藝術學院留學,為日本當代藝術代表藝術家之一。 1990年代後期曾於UCLA擔任一學期的客座教授。現居日本。|圖片來源:文化總會

《泛.南.島藝術祭》從南方眺望全球南方

歷經三年紮實的研究踏查,李玉玲館長說明,自2016年即以「南方」為核心,擴延為更大尺幅的多元史觀概念「大南方South Plus」,作為高美館在策展研究的全新景觀,嘗試將地理指涉的「南方」,轉為具當代性策展思維的「全球南方」,進而開啟國際性的對話思考。在此次展覽命題中,「泛.南.島」之意涵分別為:「泛 Pan」意旨廣泛與跨越邊界的視野、「南方 Austro」代表多元與非中心收束的觀點,而「島嶼 Neisan」則訴說著海洋性的多邊連結。展覽主視覺則由角白設計負責人莊濟寰操刀規劃,引申「海洋」和「島嶼」的概念,並將「泛.南.島」英文簡稱「P.A.N」字首形態導入視覺識別系統,展現兼具策展意涵與美感識別的設計。

展覽現場,紐西蘭藝術家Yuki-Kihara作品《薩摩亞之歌》

《泛.南.島藝術祭》展區分為〈從已知到未知〉、〈暗黑島嶼〉與〈生生流轉〉三項子題,邀請23組國內外藝術家/團隊帶來代表作品、新作或現地創作。本次除館內展間展示外,展覽場域更拓展至高美館最具特色的戶外園區,呈現有機地景藝術。本次參展藝術家包括2022年威尼斯雙年展紐西蘭館代表Yuki Kihara、王虹凱、吳思嶔、吳燦政、杉本博司、宜德思.盧信、拉黑子.達立夫、東冬.侯溫、林介文、拉拉.魯克(Lala Rukh)、邱杰森&莫珊嵐、簡.金.凱森(Jane Jin Kaisen)、約翰.普爾(John Pule)、娜辛娜.霍海亞(Ngahina Hohaia)等人。

高美館表示觀眾如同航行於洋面的小船,而藝術家的作品則如同浮現於海的島嶼,在《泛.南.島藝術祭》中,每一座島嶼都有自身的經歷與故事,彼此之間又互相連結,邀請大眾共同踏上航行當代藝術之海的探險旅程。

展覽現場,(中)張致中作品《海不平面》、(左)雷恩《Emadi-4》
展覽場域擴延至戶外園區,透過重新規劃的文化植栽與竹編作品呈現自然生態的有機地景。

展覽將全面採取線上實名預約制,讓民眾得以分時分流方式入館參觀,線上預約系統已經正式開放。

 ▌整理報導:林圃君|圖片來源:高雄市立美術館、文化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