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在高度共鳴的時代,其結果既令人振奮也令人震驚。所有我們設計的以及生產的一切都會產生共鳴。」第三屆倫敦設計雙年展即將於6月1日正式開展。雙年展的藝術總監埃斯德夫林(Es Devlin),將「共鳴」(Resonance)作為本屆雙年展的命題,雙年展主視覺圖反映了本次宗旨——設計如何能成就一個更好的世界?樹木象徵著地球的呼吸,透過將問題整合到具有生命力的樹木中。台灣館由設計團隊Bito的「Swingphony」展出,以信仰儀式中的循環參拜、重複誦念、點香祭拜等儀式現象為靈感,透過多個節拍器的重複擺盪,以及其「共振」的物理特質,共鳴彼此的齊心信念。

位於倫敦市中心的薩默塞特宮(Somerset House)是今年倫敦雙年展的展覽場地,薩默塞特宮是倫敦的藝術及時尚中心,瀰漫著濃厚的創新與文化氣息,新銳藝術家最具有實驗性的創作,以及四大時裝週之一的倫敦時裝週,都在這棟華麗的新古典主義建築發生。人們可以自由使用古典氣息的露臺,眺望建築前方美麗的庭園,就像在倫敦市中心的一處避風港,遠離汽車和生活的喧囂。倫敦設計雙年展最大關注點,便是由藝術總監埃斯德夫林與景觀設計師Philip Jaffa、城市綠化專家Scotscape合作設計的「全球目標館-變革之林」(Forest for Change – The Global Goals Pavilion),共23種來自於英國和北歐的樹種、400棵樹木所形成的森林,即將在接下來一個月的時間,佔領薩默塞特宮的這座庭園裡。森林的中心將有一個儲存資料的裝置,目的是為了促進人們對於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有更多認識。
漫步在市中心的森林中,發現和探索自然環境的永續性
聯合國的永續發展目標於2015年啟動,列出了17個目標,包括消除貧困,消除世界飢餓,性別平等和全民優質教育,期望到2030年以前能使世界變得更美好。埃斯德夫林透露,薩默塞特宮建於250年前,在當時啟蒙運動的背景之下,該建築禁止在庭園裡種植樹木,「因此在考慮今年的雙年展時,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抵制這種人類對自然的支配態度。」同時她也指出森林具有文學意義,代表的是「改變」,為了能真正創造一個變革的場所,將樹木帶到薩默塞特宮的庭園裡就是作為大膽的宣示。這座擁有400棵樹木的森林,將展示「目標」如何解決我們面臨的挑戰,詮釋本屆雙年展的宗旨——透過一個更好的設計來改善我們的生活。「聯合國的永續發展目標提供了改善人們生活方式的方法,我們希望透過在森林中的漫步和探索帶來變革,將自然帶入這座建築瑰寶的庭院中,凸顯環境在生活中所起到的核心作用。」埃斯德夫林如此說道。

從冰帽和塑膠餐具重新思索設計和環境的關係
為了傳達全球冰帽融化的不可逆,南極館透過AI演算法生成的影像裝置,看到流動的冰帽和不斷旋轉的陽光,搭配獨特的數位電子聲響,產生令人不可思議的感官經驗,運用聲光技術及影像描繪環境變化,與我們對世界的了解之間的複雜性;而德國館的「湯匙考古學」則展示一系列一次性餐具,這些餐具將作為考古藝術品,以及塑膠餐具時代結束的見證者。塑膠餐具是一種看似毫無設計價值的物品,卻是人類餐桌上的重要角色,這些人工製品代表了數百年歷史的文化遺產以及文明的永續性、氣候變遷、設計機能等重要問題,並邀請觀眾透過質疑傳統設計文化,找尋出來有共鳴的永續的解決方案。

以傳統造紙技藝以及在地信仰儀式引起全世界的共振
日本館「紋理重塑」是一個實驗性的沉浸式裝置,在建築設計師平野敏樹與跨學科策展人克萊爾·法羅(Clare Farrow)合作下,在疫情期間帶著口罩採集著倫敦和東京的城市紋理,如同班雅明筆下的漫遊者,透過日本混凝紙漿技術,通過感官體驗重新在日本和紙上塑造出城市採集的紋理,同時也串連起倫敦與東京兩地之間的友誼;台灣館的「Swingphony」意味著從台灣到全世界的熱烈旋律,透過悠揚的善意、信念和同情心協奏曲引起了所有人的共鳴。來自台灣的設計團隊Bito,以信仰儀式中的循環參拜、重複誦念、點香祭拜等儀式現象為靈感,透過多個節拍器的重複擺盪,以及其「共振」的物理特質,在多個節拍器由異趨同的過程,象徵每一個個體都能驅動集體意識的共振。



民族性格以及國家地理與文化
拉托維亞展館的作品「對in*³作家的自白」,由兩個虛擬的拉托維亞作家「I.」和「I.」所組成。兩人性格內向,他們意識到他們不屬於這個外向友好的世界,因為在這個世界中,作家通常被認為是表演者和出售他們作品的廣告商,因此兩人以紀念碑方式參與本次的展覽。當觀眾偶然遇到「I.」,觀眾能夠分享一個秘密——從最大的恐懼和希望乃至愚蠢而平凡的事,這位內向的作家會將你的秘密,變成簡短的文學作品或是提供其他回應。透過這種互動方式,將會看到觀眾和如何和「I.」產生共鳴,這是對於拉托維亞文學中的內向性格活生生的呈現。
位於南美的委內瑞拉館研究用酪梨種子來當作新的自然能源,替代傳統化石燃料,探索這種意想不到的創新和循環經濟,以重新構想一個未來不受原油價格影響的社會。智利館則邀請觀眾一同與岩石產生共鳴,地震時岩石的聲響或是為了挖礦而炸山脈的聲響,探索如何與其他生命形式和自然系統共存於地球上,重新反思在當今數位的時代。由石器技術構成的批判姿態,如何成為倡導設計的關鍵,透過石頭的聲響迴盪在全世界。


倫敦設計雙年展為期一個月的展期,來自六大洲五十多個國家,透過參展裝置及作品做出屬於他們的回應:設計如何為當今時代的主要挑戰提供解決方案?在全球化的數位時代中,設計可以滲透到社會的各角落中,並改變人們的行為,因此當新的想法獲得共鳴並迅速擴散時,人們生活也能獲得改善。設計師、思想家、藝術家有能力影響社會大眾,轉變他們的觀念,利用網路來共鳴思想和實踐,建立永續的未來。
▌整理報導:實習編輯曾泓華|圖片來源:倫敦設計雙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