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的防疫生活(1):回想起隔離時光,總覺得可以做得更好,讓情緒更放鬆,更愛自己跟他人|cacao 可口雜誌

去年台灣新冠疫情的超前防疫,讓台灣一年多的時間免於國際疫情爆發的恐慌、沒有像國外進入長時間居家隔離的考驗。或許是這樣戒備心鬆懈了,但更多的是病毒的變種難揣測,讓五月中的台灣也進入疫情危機。在人心惶惶的此刻,我們邀請可口專欄作者們,分享他們在疫情期間的生活樣貌,讓帶點焦慮的我們有些生活參考,或是鬆弛緊繃的心情。

生活在西班牙的專欄作者陳又瑜,她與先生及一隻貓的防疫生活。

══════

在去年三月,西班牙進入全國警戒,若非必要不可以出門。這是在一年多前的情況,當時的醫院,別說是醫療設施不足,醫護人員連最基本的口罩都沒有,各家醫院更是應急的用了大垃圾袋做了防護衣,這聽起來多麼超現實,但其實可憐。居於全世界醫療進步程度排名第八的國家,去年一整年到現在,都在跟疫情拔河。而一般民眾當時是「一罩難求」,也因此政府堅持人民需要待在家裡。

疫情期間我也開始幫我先生剪頭髮。不專業理髮廳,當時維持將近四個月的營業期間。
陽台的閱讀,當時已經是居家隔離將近第三個月。

當時我跟先生知道西班牙的狀況,人民不像臺灣人的自律跟負責,所以我們也有了長期抗疫的打算。首先是調整家中的空間,將原本不用的客房變成先生的辦公室,而我也在另外一個房間辦公,若是上班時間,門上就貼了「我在上班」,這樣兩個人在家比較可以專心工作。現在想想,其實居家隔離的時光,很適合自己獨處、也是跟共居家人好好對話的時候。隔離的每天清晨,我跟著Youtube上的Yoga with Adriene,影片有三十天系列,每天清晨坐三十至四十分鐘的瑜珈,當時我沒有瑜珈基礎,但是跟著影片做,發現其實不難,一天從身體的伸展開始,身心都舒爽了許多。

瑜珈後準備早餐,和先生在陽台努力的尋找陽光,讓身體曬曬太陽。下午一下班,我們換裝成運動服,在家做運動,當時朋友推薦了一個線上多種體能課程「Les Mills」,我們每天參加,選擇喜歡的課程跟著做。可以流汗,又可以放鬆心情的是SH’BAM課,是一種結合不同風格的舞蹈,不需要任何器材,沒有基礎的人也很適合,不僅是運動更像是玩樂。若是你們有陽台,很建議買跳繩,我每天跳一百下,不多但是跳完也挺有成就感的。當時深怕居家隔離完,游泳圈也跑出來見人了,所以不敢不跳。

這樣的生活過了一兩周,我們開始打電話問候一些好久不見的親友,比起寫訊息來的更直接,互相關心,也分享不同家庭的隔離生活撇步。我和先生同時加入了鎮上的電話義工,市鎮廳每天給我們年長鄰居的電話,以打電話的方式,問候鄰居是否需要幫助,例如日常採買或是上藥局買藥等,也跟他們聊聊天,可以得知他們有沒有家人的陪伴。若有需要購買家用的需求,我們則回報給市鎮廳,另有義工組隊,做採買等的工作。

看著疫情下物資的缺乏,當時剛好在臉書上認識一位臺灣女生,跟廣東的口罩製造商做貿易,我跟我的公司提議一起做大量購買口罩,並捐給當時在水深火熱中的La Paz馬德里醫院。儘管杯水車薪,但是非常希望能幫點什麼,我就職的公司,連同西班牙幾位主廚,每天製作免費的熱食給前線醫療人員,希望在第一線的醫護人員知道,我們對他們的感謝以及不捨。也跟紅十字會合作,分發給需要的家庭,在疫情期間許多工作停擺,很多弱勢家庭少了經濟來源,情況雪上加霜。

疫情期間,西班牙多家餐廳發起提供熱食給第一線的醫護人員,這是任職公司跟多家餐廳合作,一起提供熱食給需要的人。

抗疫期間,需要心神安定,新聞媒體如同戰場,讓人越看越是無力,所以一周就看一次新聞,若是可以不看,最好。現在,有時我跟先生提到,回想起隔離時光,總覺得可以做得更好,讓情緒更放鬆,更愛自己跟他人。


關於專欄作者:陳又瑜

在桃園大溪長大,在紐西蘭茁壯,於拉丁美洲背包行旅時對於當地極為著迷。現居西班牙,慢慢生根。跨過語言藩籬、越過文化差異,現職伊比利亞火腿國際推廣。貪吃同時,喜歡用文字述說西班牙飲食文化少有人知的一面。相信好的食物是以不剝削大自然為前提。作者頁面「食在伊比利」。

很喜歡詩人歌手Jorge Drexler歌詞中的一段話:“Yo no soy de aquí, pero tú tampoco”. (我不來自這地方,然而你也不屬於這裡)。

延伸閱讀陳又瑜專欄(2)|吃魚的一家人:若是你有親友來自菊島,你一定知道他們是吃魚,跟煮魚的專家

▌作者&圖片提供:陳又瑜